【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家乡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家乡民俗学

一位农民的文化苦旅:刘润恩抢救民间文学50年清贫不言悔
  作者:米厚民 柴俊杰 王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5 | 点击数:12469
 

  50年的清贫与坚守

  50年的故事搜集让刘润恩付出了艰辛的代价。

  刘润恩上有高堂父母,下有四个孩子,需上奉下养。他曾当过8年民办教师,每天的报酬是6分7厘8。后来辗转文化站工作,仅靠每月30元的收入就要养活一家8口,而且其中一大部分又用在了收集整理民间故事上。为了搜集故事,下班后,他经常把包一扔就不见了人影,家里地里活什么都顾不上管,夜深人静回到家,还要点灯耗油写稿子,为此经常遭到家人的抱怨。

  因为搜集民间故事,刘润恩不停地更换职业:从民办教师,到文化站辅导员,到《山西民间文学》杂志的编外人员,再到乡镇企业打工……奔波的人生,让他至今仍然是农民身份,老无所养,但却痴心不改。

  “有些事,对我来说,至今刻骨铭心。”说起往事,刘润恩心情激动,“为了搜集故事,我节衣缩食,多少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服,经常是一身衣服洗了穿,穿了洗。在镇文化站上班的时候,经常是在半夜之后别人睡了才赶紧脱下衣服去洗,第二天早早起床收回再穿。记得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连醋都买不起,我爱人就从娘家拿点酸菜当醋用。”

  面对窘迫的生活,刘润恩曾作打油诗自勉:我知有人笑我呆,岂知呆也不容易。吃得苦,遭得罪,耐得穷困忍得气。唾沫星里干事业,不理解中去寻觅。忙中有乐唯自知,苦中有甜谁晓得。

  呆呆和他的追随者

  “我为什么对抢救民间文学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刘润恩说,“原因是‘故事篓子’李兴源老先生的去世对我的刺激。”1985年,他到襄陵镇南街村去找有名的“故事篓子”李兴源,却不料老先生已卧病在床,不能说话,不久就去世了,连同他的一肚子好故事都带走了。

  随后,姚村的严国杰去世了,西里村92岁的程英英去世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篓子”接二连三地离开,让刘润恩特别着急,非常无奈。“我一直有种愧疚感和负罪感,那就是没能在许多‘故事篓子’还健在的时候从他们肚子里多挖出一些故事来。如今许多好故事被他们带走了,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留下了终生难释的遗憾。想到这一点,我就心疼得想哭。”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为了让年岁大的“故事篓子”把更多的故事留下来,刘润恩与几名民间文学爱好者走到一起,共同承担起了抢救民间文学的重任。虽然没有报酬,只有辛苦,但对民间文学的热爱使他们成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只要刘润恩一个电话,他们开着自家的小车,扛着照相机、摄像机就来了,与刘润恩一起下乡寻访。

  为了启发群众,他们在农家院里举办“故事会”,请来擅长讲故事的老人现场示范、抛砖引玉,想方设法打开更多农民的话匣子,挖掘出更多的民间文学。

  这是一个忘我工作的团队,刘润恩说,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只有对民间文化的一腔热忱。60多岁的陈玉广自己掏钱买回电脑和打印机,在一个5平方米的小屋中整理录音,修改打印;杜萍的孩子面临中考,但她顾不上回家,一直坚持采访;王云、祁锋杰负责录像、刻碟、跑外勤,默默地完成着后期工作。

  自筹资金重奖“故事篓子”

  2010年11月20日,刘润恩做了一件震惊襄汾的大事:自筹资金召开“首届襄汾县民间文学征文大赛”颁奖大会,重奖民间的“故事篓子”。颁奖大会热闹非凡,临汾市和襄汾县的一些头面人物也前来捧场。

  刘润恩知道,由于流行文化的强势冲击,对民间口头文学的抢救已经容不得一丝松懈。当年年初,刘润恩决定用有奖征文大赛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征集故事。他们在一些网站、论坛发布征文启事,印发了1万余份传单广为散发。

  襄汾民间文学征文大赛很快结出硕果,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就收集到3000多个小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张良的传说》《盘道民间文学》和《古话篓子关振南作品专辑》三部作品相继面世。

  农民奖励农民,本身就是一件稀奇事,而他的奖品更让人称奇,全是由他向全国各地的热心文友征集到的书画作品,其中不乏名家,价值从千元到4万元不等。这样的奖品在其本身的价值之外另有深意:获奖者对保护传承民间文学所做的贡献,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这件事作为一段佳话一度传得很远,省市县不少媒体还专门作了报道。

  “抢救民间文学,要多一点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为此,我呼吁有更多的仁人志士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恳请社会各界给予同情、理解和支持。”刘润恩动情地说,“我曾无数次想过,襄汾县50万人,假如能有0.1%的人关心实施这项工程,我们的抢救成果该是何等的辉煌!”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山西日报 2011-10-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枣庄:为博士生讲课的山村老农
下一条: ·聊城老农收集民谣成痴 33年为“事业”坑苦一家老小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