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及使用
——扎龙中学的个案研究
  作者:刘卓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3 | 点击数:12831
 

  乡土教材的开发——以扎龙中学乡土教材为例

  扎龙中学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南21公里处,是一所全日制农村普通中学,地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于1985年秋组建,现有教职员工25人,生源来自周边的6个自然村落。1988年,扎龙中学与扎龙保护区结成共建单位。1997年,扎龙中学成为“爱家乡德育教育基地”。学校依靠地缘优势,借助扎龙保护区为学校搭建的平台,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厚爱和指导。学校参与了众多国际环境教育项目,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编制了乡土教材,先后被国际湿地组织、国际鹤类基金会等组织列为“湿地实验学校”。

  为了保护好扎龙这块湿地,保护好以鹤为代表的各种鸟类,从2004年起,学校就确定把环境保护作为乡土教材的主要内容。由学校教师自主编写的乡土教材《仙鹤升起的地方》自2005年3月起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环境知识和环保理念的教育。教材涉及知识广泛,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将环境教育课程直接纳入教学计划实施。在初中一年级讲授《扎龙》教材,初中二年级讲授《仙鹤升起的地方》,一学期16课时,一学年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教材研发、讲授由环境教育科研小组负责,在教导处统一协调下逐步推进和调整。目前,学校还准备在下一步的环境教育乡土教材中引入职业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求得当代人的发展。

  以《仙鹤升起的地方》为例,从内容来看,教材分为前言、正文5章,共16课时。第一章是“我们的家乡”,主要介绍扎龙的地理位置、气候、各种自然资源以及扎龙地区现有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第二章“扎龙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是本书的重点,主要介绍扎龙的传说、扎龙湿地的民俗文化,并讲述了为保护丹顶鹤而献出年轻生命的烈士徐秀娟的事迹;第三章是“扎龙湿地的民俗文化”,介绍扎龙的鹤类和鹤文化;第四章是“湿地的功能与价值”,系统地介绍了扎龙和扎龙以外的湿地知识、湿地的六大功能及其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第五章是“扎龙湿地的环境问题”,通过对扎龙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的分析,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从教材结构设计看,该书通过6种形式将学习、思考、实践结合在一起,主要包括正文知识的讲授、课堂活动、实践活动、授课过程中穿插知识链接、学生自主建立资料库作为辅导材料,还将3首歌曲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其中两首歌曲是由扎龙中学教师自主编写的,学生学唱起来轻松简单,充满情感。

  从教材特点来看,首先,该书具有综合性。鹤文化、满族文化、黑土文化、金源文化、北大荒文化、渤海国文化等知识的融入,使教材内容丰富、包容性大,与国家统编教材和课程内容有极大的差别。其次,具有实践性。乡土知识本身就是当地群众千百年来与自然打交道形成的智慧,时时流露着灵性。乡土教材用于教学的主要实现途径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调查、访谈、讨论、观察等。第三,具有鲜活性。以《仙鹤升起的地方》为例,它虽然以文本方式呈现,但从内容上看并没有抹杀东北地区湿地文化鲜活的特性,书本对湿地生态环境的描写、鸟类生存状态的叙述、少数民族文化的描写以及对优秀人物的生动刻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力以及对地方文化和地方性问题的关注。第四,具有本土性。《仙鹤升起的地方》通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将地方文化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本土性强,贴近生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亲切,能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学校教育一方面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扎龙中学的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回乡务农,成为本地的劳动者,因此,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了解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知识、了解家乡自然环境、掌握劳动技能、有责任感的人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学校目前开设的满语课,可以为地方培养民族特色生态旅游的骨干力量和优秀文化的传承人。

  从个体角度来看,如果说家乡是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栖息地,那么地方性知识就是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从群体角度来看,文化的家园是一个国家、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栖息地,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无论环境怎样变迁人们都难以忘怀故土,改变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在新的发展时期,乡土教材可以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载体,它使人们在向天空望去的同时也深深地关注自己脚下的土地。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地方文化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和先验知识启迪着学生自由的天性。乡土教材的开发和使用为地方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提供了载体,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价值观,并且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产劳动技能,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9-11-13

上一条: ·花鸟虫鱼看世界:晚清的博物教科书
下一条: ·[边巍]寻找乡土中的生命能量
   相关链接
·[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
·[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孙媛媛 刘宗迪 吴蕴豪 张超]山东地区民间星座知识调查
·[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孟令法]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朱林]地方性与互动性:当代仪式研究的两条路径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马翀炜]知识谱系的构建与人类智慧的分享:聚焦中国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克利福德·格尔茨]通往一种关于现代思维的民族志
·[覃琮]地方性知识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戈德斯坦]民间话语转向:叙事、地方性知识和民俗学的新语境
·[李牧]族群记忆与地方性知识的交互与融合·[邱国珍]区域民俗与地方性知识——《外婆门口是饶河》序
·[潘盛之]本土研究与“异文化”视野·[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