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光明访谈]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史
——中国社会史研究30年的回顾与前瞻超越名实之辩的社会史
  作者:赵世瑜 行龙 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5 | 点击数:11966
 

三十年来社会史研究的进展

  主持人:回首中国社会史研究30年来的发展历程,不仅在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意义上给史学界带来一缕新风和诸多思考,而且众多社会史研究者在各自领域充分发掘史料,进行“知识考古”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学术创新意义的成果。具体来看,社会史研究的进展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给史学研究带来何种影响?

  赵世瑜:概括而言,30年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有:首先,大量的民间文献得到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丰富了历史研究的认识,使我们的一些既有看法得到修正,而且迫使我们重视对这些文献基本解读方法的总结和训练;其次,研究不满足于粗泛的状态,社会史力图从社会科学的区域研究和人类学民族志的“深描”中获得启发,对盲从既有成说的概念化做法展开批判;再次,社会史研究不断出现具有活力的探索,不管是否成熟或结论是否确当,与其他领域相比,它较少固步自封,较多自我批判。比如关于“跨区域”、“在地化”、“碎片化”等等的讨论,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常建华:新时期的社会史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比较显著的如家族(宗族)研究,以往视家族为落后血缘群体,先秦家族往往被作为原始社会的残余或落后宗法制度的一环来理解,而明清时期的家族又被当作制约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绊脚石看待,新的家族研究则建立在借鉴人类学理论基础之上,产生了《商周家族形态研究》(朱凤瀚)、《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等精品力作。阎爱民、侯旭东对于汉晋、北朝家族的研究,都指出不能过高估计这一时期父系社会发育程度的看法,给中古社会史带来新思考。这些成果不仅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家族组织形态,而且勾画出中国社会变迁的新轨迹。特别是对宋以后家族的探讨,不再将其简单作为亚细亚农村公社或封建族权看待,而是把宗族的形成作为一种文化创造,相关研究也运用了国家与社会、国家认同、族群等分析工具。与家族问题联系紧密的婚姻、人口研究也成果丰硕。

  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学者们更多地将其作为区域地方社会建构的因素看待,强调其社会性与空间性。在区域(地域)史的研究中,民间信仰的核心祭祀活动成为重要的切入点,借此了解民众的文化与经济生活,把握地方的社会关系,切中地方历史的脉动。在不同的地域,除佛道等大的宗教系统之外,大量关于东岳庙、社庙、关帝庙、真武、文昌以及地方神明如三山国王等的研究,给地域史研究带来了浓重的社会文化史色彩,而不同于以往多从社会经济史角度考虑问题。民间信仰在地域史研究中,也展开了社会关系网络(或者说社会圈)与祭祀圈、市场圈关系的理论探讨。如郑振满、陈春声主编的《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较多体现了社会史研究的多元风格;赵世瑜、朱小田有关华北与江南的庙会研究,都是民间信仰研究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述研究成果的取得,得益于这些学者具有良好的社会科学素养,努力进行跨学科研究,从新的视角和方法探讨问题。比如社会史关注民众,必然是“眼光向下”的,应该说现代中国史学并不缺乏这样的传统,但“向下”多少还带有“自上”的立场,新时期的社会史则能够“自下而上”,从民众生活需要和地方史发展脉络来思考问题,这是不同以往之处,而正是这些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对整个历史学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行龙: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史研究面临着如何从理论、概念的争论中寻找突破口的问题,所以区域的、个案的研究便应运而生。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区域化转向,区域社会史成为一个新潮流,并形成一些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念和不同的解释框架。中山大学开展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充满活力,十分突出。据我的理解,他们注重于共时性结构、历时性过程的结合,在把握历史内在脉络的基础上,从过去如何造成现在、过去的建构如何诠释现在的问题意识出发,从宗族、绅士、族群等入手,研究地方如何纳入国家的过程及其复杂的关系。赵世瑜教授从区域社会的传说、记忆等角度研究历史,可谓独辟蹊径,他结合了“民俗证史”、“层累地制造历史”的史学传统,又吸收了“社会记忆”、“知识考古学”等理论,对一些大的历史问题提出了新解。近年来,山西大学的社会史研究者大力开展区域社会史研究,其中“以水为中心”的水利社会史就是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我们以水利为切入点,思考通过水利灌溉、民生用水、水土流失等不同类型的研究,关注各类因水的问题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进而研究社会运行、控制、冲突与变迁等,尝试建立“以水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史解释框架。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更多地借鉴了人类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田野调查成为一种学术风气,出现了与自身研究相契的“走进历史现场”、“感觉主义”、“走向田野与社会”等不同提法,反映出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相互推进,不断深化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网 2009-03-24 07: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万建中]歌谣学运动的代表性成果
下一条: ·[盛韵]宇文所安谈文学史的写法
   相关链接
·[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伊建平]闽北民俗的十年探索
·[梁玉婉]从“二元对立”到“走向田野”:张清水民间观的回顾与思考·[彭伟文]“脱序”与重构:中国民间结社研究的社会史视角
·[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彭伟文:《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梁爽]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社会身份的建构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八木透 晁汐]民俗学中婚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祝鹏程]中国曲艺说唱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张云林]建国70年来传统苏绣发展路径回顾·[王旭]回顾与反思:戏剧表演艺术中的神话重塑
·[林玉惠]中国珠算列入「非遗」项目的回顾与展望·[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黄悦]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回顾与反思·[冯文开]史诗研究七十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
·[庄振富]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