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
  作者:孙庆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1-08 | 点击数:9360
 

二、结缘妙峰山:庙会追踪的田野发现

  2003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出站,供职于农大社会学系。在这里工作的第三年,开启了与学生同行的田野工作。其核心目标有两点:其一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让他们接受完整的科研训练;其二是阐释民间文化现象,寻找乡土社会的变迁动力与历史脉动。妙峰山庙会及其香会组织也因此成为我这一时期关注的重点。这里被称为京津冀地区民间宗教的圣地,从明代开始的庙会已经延续了四百多年。每逢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有数百档香会前来朝顶,有数十万香客来此进香,表达他们对老娘娘的虔诚。妙峰山的学术前缘可以追溯到1925年,这一年的4月30日至5月2日(农历四月初八到初十),北京大学的顾颉刚与孙伏园、容庚、容肇祖、庄尚严一行5人在这里进行了为期3天的庙会调查,由此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有组织的田野调查的先河。在这条学术脉络之下,我们对妙峰山的追踪研究,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谈及妙峰山庙会,就要讲文会和武会,它们共同构成了香会的组织形态。文会的主要职责是积德行善,舍茶、舍粥,替老娘娘施恩撒福。武会则通过“幡鼓齐动十三档”等形式的献艺表演给老娘娘当差。除了香会之外,庙会的主体就是香客。以往对庙会的研究多集中在每年会期的仪式过程,而对香会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关注这些民间组织,以及组织中作为玩角儿的生命个体。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们先从庙会入手,看香会表演,观察香客行为。前5届学生都曾驻扎妙峰山下的涧沟村,关注进香仪式和庙会经济。那个时候我和学生讨论最多的问题是,这些香会组织在村落社会里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脱下靓丽的行头之后,这些玩角儿在日常生活中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基于这样的追问,后5届学生的关注点从山上转移到山下,我们踏访了京城内和郊区县依旧有活力的32档香会,记录了香会组织的当下形态,同时也把玩角儿们被淹没的人生故事一个又一个翻起。然而,在北京快速都市化的过程中,随着村庄的消失,许多村落里的香会面临着文化重组的问题。它们会不会与村落的命运一样永久性地与村民的生活告别?因此,香会的生存处境、玩角儿的人生感悟成为了我们探询的主题。这种研究路径的选择,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目睹了香会的兴与衰,也对民间文化的适应与转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村落拆迁是北京都市化进程面临的一个共相事实。在这个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中,村落里的香会组织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我们发现,村落拆迁之前香会是村落认同的文化标志。拆迁之中,香会是村民、开发商和政府进行博弈的中间机制。拆迁之后,香会是否会就此解体呢?事实上它存续依旧,只是以不同的适应性表现了民间组织的生命力,并成为重新建立社会关系所依托的最有感召力的文化传统。除了妙峰山朝顶进香之外,每年大年初一或初二,各类香会组织还会以其独有的方式,在新安置的社区举行踩街等仪式活动,以此表达村民对过往生活的共同记忆。我们还注意到,作为文化的组织,香会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不只如此,会理会规的江湖论道、扬名立万的价值追求、拜师收徒的传统仪式,无不显示民间文化在适应不同环境过程中潜在的创生性力量。妙峰山研究见证了北京民间社会变迁的经验,也记录了乡民社会向都市社区转型的历史过程。因香会组织不断被激活的集体记忆,表面上看不过是都市村民追溯村落历史的文化乡愁,但就实质而言,它是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是都市村民以记忆的形式应对现实处境的生存智慧。

  回首8年的调研,我们记录了庙会的历史瞬间,记录了香会的组织形态以及那些被尘封的人生故事。这种关注点的转向呈现了我们对妙峰山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具体说来,就是研究路线从庙到村,由会到人。我们发现,正是因为有了村落纪事,庙会不再是无名氏群集的祈福空间;因为有了玩角儿的生命叙事,香会才有了活的灵魂。不仅如此,香会组织研究呈现出的深层意义在于,它彰显了民间组织的社会功能。这项具有抢救性价值的工作,对于我个人来说,可谓“曲终情未了”,可以说,没有在此获得的新知,缺少了对民间文化“不死”的笃信,也便不可能有其后多年的乡村研究。这份对民间文化的认识,让我更加坚定一点,迈向田野的研究不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别人的资料据为己有,而是要能够折射出自己的生命感知,走到心灵深处去思考我们身处的社会,以及所肩负的使命。

  2009年,我写了一篇文章《离土中国与乡村文化的处境》,认为乡土文化的状态是“形散而神聚”。我的同事曾质疑我,难道你对凋敝的乡村置若罔闻吗?但每每想到妙峰山,都会让我对民间文化的力量充满积极的想象。它的“形”可能和原来不同,甚至无影又无形了,但我坚信它的“神”尚在。十年过后我对乡土社会依然抱以这样的判断。我相信民间社会自身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是无限的,这是文化能够持续长久的内在原因。我的学生将这种田野工作的经历和感悟称为“社会学专业训练的成年礼”,而对我个人来说这是独有的心灵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陪伴学生们记录了一档又一档香会,训练了他们的基本功,他们也以自己年少的稚嫩和激情,让我知道新一代的生命意志是多么值得期待。这项研究不仅仅让我们穿梭于四百多年来庙会的时空变换之中,也让我们看到以村落为中心的香会组织的传承机制。与“30后”老人和“80后”年轻人的交往,让我在拓展心灵维度的同时,也拥有了自我精神成长的深度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田野工作更是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启蒙。不曾预期的是,2009年多种机缘辐辏聚合,妙峰山的故事讲到了台湾,也使“行动研究”闯入了我的视野,从而为我田野工作的转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祥 孙剑艺]关于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定位的思考
下一条: ·[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
   相关链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
·南京农业大学成功举办“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邀请函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正式录取名单·山东大学成功举办“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
·通告║ “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邀请函·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邀请函
·[孙庆忠]田野工作的信念与真情·[孙庆忠]乡村叙事与田野工作的滋味
·第四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7)招生简章·[王铭铭]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
·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2016)成功举办·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录取名单公示
·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招生简章·【讲座】刘铁梁:城市化背景下的民俗田野工作(中国农大,4月19日19:00)
·[赵世瑜]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卡罗林·布莱特尔 徐鲁亚]资料堆中的田野工作
·[黄剑波]何处是田野?——人类学田野工作的若干反思·[巴莫曲布嫫]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