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基于南岭竹篙火龙节的讨论
  作者:林继富 吴佩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0-27 | 点击数:6109
 

二、“竹篙火龙节”的仪式过程及其意涵

  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哈布瓦赫从社会体系视角出发,讨论了家庭记忆、阶层社会记忆、宗教社会记忆等,强调记忆的社会建构功能。竹篙火龙节作为宁都南岭人的集体性文化记忆,其中呈现的不同记忆层次包含在仪式过程之中。

  竹篙火龙节是宁都南岭村的传统节日。南岭村地处江西省宁都县洛口镇西南部,辖南岭、罗布里、王泥田三个自然村,设13个村民小组,共1887人。南岭自然村是竹篙火龙节的中心区域,该村除几户刘姓、曾姓人家,其余全为唐末至此开基卢宗泰长子卢公明一脉,是典型卢姓宗族集居的村落。

  关于竹篙火龙节来历,文献并无记载。南岭村人流传三种说法。说法一:数百年前,南岭一带遭遇瘟疫。一日傍晚,天降两条火龙,与瘟神战至天亮,最终打败瘟神。当地人为表达感恩之情,建火龙庙供奉火龙神,举办竹篙火龙节祈求火龙神永保平安。说法二:数百年前,南岭一带遭遇瘟疫。一日晚上,卢姓先祖托梦村民求助火龙神驱瘟辟邪,村民遂建庙供奉火龙神,举办竹篙火龙节祈求火龙神永保平安。说法三:数百年前,南岭一带遭遇瘟疫。两位云游道士到村指点破解之法。村民为表达感恩之情,尊二位道士为火龙神,建火龙庙供奉,举办竹篙火龙节祈求火龙神永保平安。其中第三种说法的故事细节完整清晰,83岁老人卢爱林说:

  在我小的时候,村里有文化的老人讲,火龙火虎两兄弟其实不是从天上来的,而是山东一带来的两个道士、高人。那个时候,南岭发生瘟疫,就像今天的新冠肺炎,实际上是一种病毒引起的。两位道士来到南岭告诉我们姓卢的人要注意环境卫生,喊他们(村民)把房前屋后的杂草、树木之类的除掉、烧掉。用烧起来的烟去熏房屋里的毒气。大家按照两位道士所说的去做了,病毒熏死了,瘟疫就没有了。后来,南岭这个地方就搞起了这个竹篙火龙节。

  上述说法至少表明,竹篙火龙节由南岭人建构,其集体记忆的共同内容是南岭曾发生过瘟疫,举办竹篙火龙节是为驱除瘟疫,祈愿南岭人健康平安。

  南岭传统竹篙火龙节于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举行,历时半个月,主要仪式包括游火虎、唱社戏、舞火龙三个环节:

  游火虎从农历八月初一傍晚开始,南岭村各组分别组建1个火虎队,共7队。每个火虎队由本组7名7—14岁的男孩组成。傍晚时分,各队7位男孩手持用竹杆和稻草扎制、浑身插满线香的“龙头”“虎头”“凉伞”“观音”等道具,到火龙庙拜神上香。然后,把道具上的线香点燃,回到本组开始“游火虎”。火虎队挨家进户,先进客厅,后进房间和灶前(厨房)。所到之处,火虎队一边手举道具绕房间而行,一边大声念吉祥话:火老虎进屋,发财做屋;火老虎进厅,花边银子满缸。吉祥语有的是传承下来的固定话语,有的是当年火虎队根据现场情况吟诵出来的。吉祥语的寓意即为进屋驱邪,送福到家。被祝福的人家会给火虎队员一些线香、鞭炮或者红包作为回礼。火虎队一家游完再游下一家,一直要把本组各家各户全部“闹”完,当日的游火虎活动才能结束。这一活动每日反复,直至舞火龙仪式开始,火虎队举行“送火虎”仪式,将道具丢进村中的池塘“沉塘”,游火虎活动才算结束。

  唱社戏开始于农历八月初九,戏台搭在村里大礼堂。当班主事人请戏班子(现在主要是采茶戏班,解放前通常是木偶戏班)到村里,第一件事是请神看戏。戏班子成员装扮成“八仙”模样,敲锣打鼓陪同主事到火龙庙、汉帝庙说唱“打八仙”,把火龙火虎、七太子、东岳东平夫妇诸神(塑像)请到礼堂专设的神台看戏。九日下午起,戏班子开始唱戏,村民和火龙诸神同在礼堂观看。戏班子上午歇息,下午三点左右开唱,每天一般做两到三场戏,曲目包括《西游记》《观音送子》《白蛇传》《福寿图》等,主要表达正义、和睦、福寿、孝廉等主题思想。此外,戏的性质分两种:一种是集体出资的“请愿戏”,表达愿望;一种是私人出资的“还愿戏”,表达感恩。社戏一直演到八月十五日。其中八月十五舞火龙,戏班子从下午五点开始,要一直唱到八月十六日凌晨甚至天亮。社戏表演结束后,主事和“八仙”把火龙等诸神送回庙里,标志当年竹篙火龙节结束。

  舞火龙也叫游竹篙火龙,八月十五日晚上举行。南岭竹篙火龙分7班,每班7根,共七七四十九根。每根竹篙约两丈,扎若干层支架(一般扎9层以上,每层支架左右各扎一支热油浸过的“纸捻”),呈龙状。八月十五日上午各班分头扎支架,做纸捻,傍晚时分烧油浸纸捻,并将纸捻扎到竹篙支架上。晚饭后,各班举着制作好的竹篙火龙到卢氏宗祠前集合。8时许,卢氏宗祠广场锣鼓唢呐锣响起,竹篙火龙一起点亮,七七四十九根燃烧的竹篙火龙同时矗立,在三名壮年男子的支撑下绕着祠堂前的广场缓慢移动。顿时间,华灯璀璨,人声鼎沸,一根根竹篙宛如在空中立起的飞龙,进行着人与天、人与神的对话。集中展演后每根竹篙火龙有序离开,各自走向分祠或家里。快到家时,家人站在门口燃放鞭炮迎接,向竹篙火龙敬拜祈福。

  南岭竹篙火龙,无论是对龙的刻画还是对虎的表达,造型上都体现出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与其他一些地方的舞龙、舞虎、舞狮表演追求华彩逼真不同,南岭竹篙火龙强调神似。一捆稻草扎成一个“虎头”,只是简单地做几个捆绑,外人很难看出哪是个“虎头”。一根竹篙,扎上灯火,其中并无龙头、龙爪、龙尾的造型。但火把点燃以后,根根竹篙宛如群龙齐舞,令人既心潮澎湃又心生敬畏。对于南岭人来说,火龙、火虎的形象早已刻画在文化记忆的深处。抽象的表达,反映出他们更加坚定、深沉的信仰。

  在竹篙火龙节仪式过程中,当班的主事主要是请戏班子、接送火龙庙和汉帝庙诸神、募集资金和管理财务,对于游火虎、舞火龙各个环节的实施,则几乎不用做任何安排和布置。游火虎过程,从发起到最后“送火虎”仪式,均由一群孩子完成,成年人从不参与。即便是上香、敲锣、念(编)吉祥语等这些富有仪式感的环节,也没有成年人指导。舞火龙同样没有事先的计划,对于什么时候扎竹篙火龙、什么时候集合游行、游行的顺序、谁去撑竹篙火龙等,并不需要明确的指令。大家遵从惯习,一切秩序井然。这反映出南岭人对待竹篙火龙节已经形成了认同意识中的文化自觉。

  奉“还愿戏”是南岭人信仰火龙神的具体表征。村里人向火龙神求子、求财、求平安等,如若应愿,就会在竹篙火龙节期间唱“还愿戏”。竹篙火龙节期间至少要唱六天戏,其“还愿戏”每年都唱不完,余下的要转到下一年唱了。求神的多,应愿的则多,奉戏的也就多,这其实是南岭人信仰火龙神、敬畏火龙神的表现,这表明火龙神信仰早已融入到南岭人的日常生活。

  竹篙火龙节仪式是通过体化实践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尽管由每个个体展开,但是这些个体构成的聚合体传承实践着竹篙火龙节的传统,南岭人在竹篙火龙节的集体欢腾中汲取力量,根植于南岭人特定群体情境中,利用举办竹篙火龙节的情境去记忆或再现南岭人的过去,“记忆的核心问题就是重现,是表征……而这一切,只有通过符号才会发生”。竹篙火龙节的表演就是记忆的方式,是在不断唤醒家族、地域和国家情感,建立和强化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以竹篙火龙节为核心的认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程浩芯]乱世佳节:《退想斋日记》中的节日生活与时间体验
下一条: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