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贯磊]磕头拜年、集体仪式与社会整合
——基于豫北农村拜年仪式的实证分析
  作者:张贯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03 | 点击数:4352
 

  三、豫北农村地区的磕头拜年仪式及其分类

  豫北农村地区至今保留着以磕头作为拜年仪式的习俗。按照流传下来的拜年习俗,在大年初一早上,一家人早早地起床,称之为“起五更”。之后是在家里面煮饺子,吃完之后一个家族内的叔伯兄弟相约一起组成队伍去拜年,而此时整个村子最热闹的时候也就随之开始了。在村庄灯光弥漫有时甚至会飘着雪花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走家串户的拜年队伍。如果在街道上遇见属于村庄内的长辈的人,就会在街道上行磕头礼,以表达对长辈新年的问候和祝愿,因此,在街面上会随处见到此起彼伏的正在行磕头仪式的拜年队伍。

  一般来讲,村庄内的磕头拜年的对象是有一定顺序可循。首先,在吃完饺子之后,家族内部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对家族内的最高的长辈拜年。其次,家族内的小孩顺便给叔叔伯伯等人拜年。此时,家族内拜年队伍按照性别分成两支,去村庄内供奉自己家族的“主”(1),即家族的先人,进行跪拜,表示对祖先的怀念,之后便是对村庄内部的家族外的长辈逐一地去拜年。在去拜年的时候,接受拜年的长辈一般会给女性拜年者以糖果和瓜子,给男性的拜年队伍则是拿出稍微好些的香烟作为招待。当然,这些多是作为客套的形式,拜年者也是象征性的进行谦让或者拿一些糖果。

  拜年的队伍存在着一定的分类,首先是按照性别进行的群体划分,即家族内部的男性作为一队,女性群体作为另外一支队伍。在去给“主上”磕头拜年之时,两个群体便分开来在村庄内拜年。当然,两支队伍的拜年对象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女性群体拜年对象的范围相比较男性群体而言,要小了很多。在女性拜年队伍中,第一年嫁过来的新娘子也在其内,以便在拜年的时候将她介绍给村内的长辈。其次,按照拜年的对象也可以对磕头拜年进行区分。现在豫北农村的磕头拜年对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祭祀先祖,以表示后辈子孙对于先祖的怀念,并祈求祖先在新的一年继续保佑后代子孙事事平安顺心。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家中长辈用竹篮带着贡品去“主上”祭祀自己的祖先。起五更的时候,家族中的后辈也是要去“主上”磕头。其二是给“亲族”中的长辈拜年,即父系和母系亲属中的长辈,用磕头的形式表示对长辈的尊敬以及对其祝愿。笔者作为家族内第三代来说,一般是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等家族内的父系亲属中的长辈磕头拜年,此拜年仪式在大年初一的当天便会结束。在初六之前的某一天会约定母系亲属去外婆家里拜年,然后是向母系亲属拜年。其三是对村庄内亲族之外的长辈磕头拜年,即在村子里面只要属于自己长辈的,辈分比自己高,那么在遇到的时候也是要磕头拜年的。在大年初一的早上会经常见到在大街上便磕头拜年的群体,就是因为遇见了村庄内比自己辈分要高的长辈。

  在豫北农村以磕头作为拜年的形式,近年来逐步遭到了外界的批评以及本村部分群体的反对。在村庄内部存在着三种群体对以磕头作为拜年的仪式表示不赞同的群体,即部分岁数很大且生活起居不便的老年人群体、从城里嫁到农村的新娘子、外出求学返乡的大学生群体。在接受村庄内部群体拜年的时候,老年人一般是要较早的起床,并将庭院和房屋内部收拾妥当,在桌子上摆放好瓜子、糖果、香烟以等待拜年队伍的到来。对于身体不是很好的老年人来说,早上起床成为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甚至还要进行诸多准备。从城里嫁到本地的新娘子,按照豫北农村的规矩,在和本家的长辈拜年结束之后,是要跟随家族中的女性群体去给村庄内的其他长辈拜年并将被介绍给大家,以便融入村内的社会交往网络。由于豫北地区城市和农村拜年的方式不同,甚至在部分农村已经取消了磕头拜年仪式,磕头拜年在外来的城里媳妇儿的眼里成为陈规陋习,遭到了反对,这自然也引起婆婆心中的不满,认为儿媳妇“不懂事儿”。求学返乡的大学生群体与城里来的外地媳妇对磕头拜年表示的不赞同,其实质内容是相同的,即在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拜年方式乃至是生活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在豫北农村地区,磕头拜年的方式,于近年来引起了村庄内部的争论,并在村庄内部造成了一系列的冲突:

  案例1:王某是2016年新嫁到王村的新娘,属于从城市嫁到农村的新娘子。张某是王村人,对于张某能够娶到城市里的姑娘,村子里面的人多以为是张某走了大运才能够娶到这么好看的城里媳妇(1)。在过年的时候,王某不愿意随着家人去外边给村庄内的其他长辈拜年。此事引起了王某婆婆的不满,认为自己的儿媳妇不懂事,村子里面的人肯定会说,“张家新媳妇儿,一点儿都不懂事,在过年的时候都不给长辈磕头”,这会让自己家在村子里面丢了面子,不好做人的。

  案例2:李某是王村的村主任,在过年的时候询问了村庄内部分人的意见,就宣布要取消过年磕头这种方式,因为“有时候过年下雨或者下雪,你在路上如果碰到了长辈还要给人家磕头,那个样子你的裤子就脏的不得了了。现在有的老人也不起了,大家见的时候相互拱拱手,说声新年好,不是挺好的嘛,干嘛动不动就磕头,显得也不文明啊”。于是,村主任便用平时宣传上级指示的大喇叭通知村民,说“今年不再以磕头这种形式作为拜年的方式了,大家相互之间说声新年好,就行啦。”结果,当天晚上李某供奉在“主”上的族谱和先人的照片都被人烧毁了,且没有办法去追究是谁烧毁了自己的族谱。

  磕头,之所以在村庄内部引起了诸多矛盾,乃是在于城乡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于将磕头作为拜年的仪式存在的不同的理解,并不能简单地将磕头拜年仪式斥为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只有理解了磕头拜年这种仪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才能更好地去理解磕头这种仪式在豫北农村得以根深蒂固存在的原因。

  四、磕头拜年的仪式功能及其式微

  磕头作为豫北农村地区拜年的一种仪式,即便近年来受到外界诸多批评与质疑,却仍旧是农村拜年的主要习俗之一。关键在于磕头拜年作为一种仪式,它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在村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村庄拟亲式关系网络及其仪式强化

  中国传统社会的群体关系多是基于血缘而形成,并结成了稳定的家族关系结构。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宗族势力的强盛便是基于一姓一村且多为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群体形成强大的共同体结构。在豫北农村地区,很难找到只有一个姓氏的村庄。豫北的王村有李、张、周三种姓氏,其中以周、李两种姓氏为主,张氏属于20世纪80年代从外村迁移过来,在村内并不具有主要的话语权。与南方基于血缘关系结成社会关系网络不同,北方农村地区多是属于拟亲式的关系结构,将血缘关系中的亲属称谓范围加以扩大,形成了基于此种拟亲式亲属称谓结成的人际关系网络。诸如,张氏家族内的族人在遇到李氏家族的族人时,虽然二者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根据两人所在家族最高长辈在村庄的辈分进行两者自己在关系结构中的定位,形成了双方的拟亲式关系称谓。拟亲式的社会关系网将村内的所有个体都置于这一关系网中,每个个体具有自己的位置以及所对应的亲属称谓。

  由于拟亲式关系网中的亲属称谓是比照家族内部基于血缘关系结成的亲属关系网络而生成的,那么在这种关系网格中也就自然存在着辈分的高低,同时,这种辈分在村庄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代表着村民在村庄内部的身份等级以及在村庄内部事务上所拥有话语权力。经过多年的时间转换,这种拟亲式的关系网经由各种仪式得到了强化,其中很明显的一种仪式便是农历新年时节的磕头拜年。

  磕头拜年,这一集体仪式的实践,代表着村内各种等级关系的再次呈现与强化,“仪式成为各种权力力量的舞台。”[14]在拜年者与被拜年者之间表面上看似仅仅存在松散的拟亲关系,然而其背后却有着十分明确的身份等级关系,更有着村庄社会舆论作为支撑。每一年的磕头拜年仪式实践,强化了此种等级关系,同时村庄内部的舆论对于违反或缺席此集体仪式的个人乃至群体发出谴责。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从城里嫁到王村的新娘子在拜年中的缺席为何会遭到村内的谴责以及她的婆婆等人为何感到丢了面子,也更加容易理解为何在王村村主任宣布禁止磕头拜年这种仪式实践之后,其族谱会遭到他人的焚毁。

  (二)人际关系网络的代际传递与仪式嵌入

  豫北农村地区的拟亲式关系网络,支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随着市场化侵入和个体化的发展,我们对于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多面观感。诸多学者认为乡土熟人社会正经历着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农村社会在基础结构和基本价值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变革,并消解了村庄共同体。[15]更有学者通过对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的考察,发现当前乡村社会已经发生了质变,将之称为无主体的熟人社会。然而,费孝通所论述的乡土社会中的那些农民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并没有产生根本性质的改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但是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轻视普遍原则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农民的视野和接触空间虽然得到了扩展,但世代相传而积淀于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并没有改变。

  市场以及城市化对豫北地区的王村虽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存在中青年男性大量外出务工的现象,然而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即便是年轻人群体脱离了王村具体的关系场域,村内结成的拟亲式关系网络却被带入了陌生空间,并再次结成了稳固的乡土熟人关系网络。王村的中青年男性得以外出,村庄内的拟亲式关系网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王村内的多数人是跟随村庄内部的熟人或者经由熟人介绍而得以到外地工作,少数人是借助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获得工作。留在村庄内部的老人、妇女以及儿童等群体,也依旧遵循着传统的拟亲式关系网络的等级结构,并受其制约。(1)因此,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村内的日常生活,人们依旧是处在拟亲式关系网络中。

  拟亲式社会关系网依托于各种仪式得到传递,其中,夏历新年时节的磕头拜年作为一种集体仪式,本质是对村庄拟亲式社会关系网络的融入实践。王村的村民在一年中的其他时候,多是依托于各自的小群体在外务工或作其他的营生。等到过年时节,各个家族内的拜年队伍会主动登门向其他家族内的群体进行拜年,即便在过去的一年中没有发生多少联系,但是在新年的时候各个群体之间会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并交流一年在外的各种信息。诸如,在磕完头拜完年之后,拜年者与被拜年者之间会有一短暂的相互寒暄,其中的主要内容便是最近的一段时间在哪里工作以及工作的如何。同时,磕头拜年也是一个打破群体之间的界限,获得群体成员资格,[16]338-345得以融入村庄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实践。在平时,普通村民之间甚少往来,新嫁到本村的外地媳妇儿以及常年在外求学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中并没有与其他的村民发生太多的联系,彼此之间甚至不相熟识。那么,磕头拜年便是将这些“新人”引荐给村内其他群体的实践,在拜年的时候队伍的引领者重点对这些“新人”加以介绍。经由此仪式,父辈在村庄内的拟亲式关系网络会逐步地向子辈打开,社会关系网络也实现了代际间的传递。

  五、结论与讨论

  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包括磕头拜年在内的集体仪式,经常被当作用来生产和储存默会知识和社会规范的实践。在现实的具体实践中,磕头拜年虽然看似是较为普通的行为,但如果将其放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加以理解,就会发现其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豫北农村地区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拟亲式关系网络和村内的社会规范,均是通过集体仪式的实践得以生成和传递,而磕头拜年仅仅是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较具有代表性的集体仪式之一,且更能突出集体仪式的实践在村民日常生活体系中所具有的功能。

  通过分析豫北农村地区在夏历新年时节磕头拜年仪式的实践,村内的各群体都借助此仪式得到了不同层面的展现,并表现出不同的群体面向。拜年者借助集体的仪式巩固了原有的拟亲式关系网络或实现了社会关系网的代际传递;村内的“新人”借助集体仪式实现了对村民日常生活的融入,获得了村庄群体成员的资格,得到了新群体的认知与认同;被拜年者则是通过来往不断的拜年群体得以彰显了他在村庄中的辈分以及在村庄公共事务中所拥有的话语权力。村内的个体、群体以磕头拜年这一集体仪式作为中介,实现了自我的身份建构以及与对象主体的勾连。同时,在仪式实践的过程中,村庄内的社会规范、地方性知识也在各个群体间得到了巩固和传承,实现了村民个体对于村庄的认同。集体仪式实践本身也是个体或群体融入村庄共同体的过程,即个体不断将外在于自我的社会规范和地方性知识加以内化,逐步得到村庄共同体的认同,从而实现了村庄的社会整合。

  此外,集体仪式是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所发生的行为实践,欲对集体仪式形成较好的理解,势必要对集体仪式背后的村民日常生活世界加以认知,而不是仅仅分析集体仪式的实践本身所展现出的社会表象,忽略了集体仪式的具体实践所代表的实质内涵。集体仪式的每一个实践都是我们基于对世界的先验性的认知所做的反应,只有当我们明白现时的实践活动及思考都是基于原初的经验世界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村民生活实践的动力及对于经验、传统、传承的依恋与敏感。[17]

(本文原载于《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周星]“污秽/洁净”观念的变迁与“厕所革命
下一条: ·[连雪君 吕霄红 刘强]空心化村落的共同体生活何以可能:一种空间治理的视角
   相关链接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
·[张士闪]中国礼俗传统的田野考察与文化阐释·[袁帅]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