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翁敏华]论元明杂剧鬼戏及其民俗文化表现
——以《生金阁》、《盆儿鬼》为主要考察对象
  作者:翁敏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2-23 | 点击数:5876
 

二、《盆儿鬼》与鬼魂凭依

  杂剧《盆儿鬼》,全名《玎玎铛铛盆儿鬼》。元末明初无名氏所作。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概要如下。楔子:杨国用请贾半仙算命,说有“百日血光灾”,杨辞父到千里以外经商、躲避。第一折:三个月后,杨回家途中,在旅店做了一个差点被杀的噩梦。在离家四十里处,他投宿“盆罐赵”家,赵氏夫妇见他包裹沉重,起了谋财害命之心,杀了杨,还焚尸取灰,做了个盆儿。第二折:瓦窑神为赵氏夫妇的杀人行径激怒,前来警告、教训,弄得赵氏夫妻一夜不得安睡,许愿祭祀窑神,神命他们超度杨的亡魂。第三折:退职老差吏张敝古向盆罐赵要一只夜盆,赵将用杨骨殖做的那只给了他,一路上附在盆上的鬼魂哭哭啼啼、吵吵闹闹,张甚为惧怕,回家后魂儿才把自己的冤屈详告张,并请他带它到开封府告状。第四折:张携盆来到开封府,三次敲盆沿,盆儿鬼方才说话放声,备说冤情。包公押来盆罐赵,盆儿鬼当面与赵对质,终于让包公判下罪来,立即斩首,以正其法。

  此剧主要有《元曲选》和明脉望馆本,两者的题目正名略有不同,前者是:“伊伊哑哑乔捣椎,玎玎铛铛盆儿鬼”,后者作“哀哀怨怨瓦窑神,玎玎铛铛盆儿鬼”。以象声词作题目正名,这在元杂剧中不多见。

  “盆儿鬼”的故事大概是个在宋元时代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元南戏中有《包待制判断盆儿鬼》,已佚;明成化本说唱词话有《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情节与此大同小异;明传奇有《瓦盆记》,清传奇有《断乌盆》,近代京剧和其他地方戏剧种,多有《乌盆记》一剧,人物姓名虽各可以想见是老百姓所看重、喜爱的题材。此剧曾被译成英文,收入哈佛大学“东亚丛书”之《元明杂剧中之包公案》中。

  《盆儿鬼》剧是“末本”,全剧由正末一人主唱。但它的正末又并非扮演一个人物。在“楔子”和第一折,正末扮杨国用,第二折后,杨已被杀,故正末在第二折扮瓦窑神,第三、第四折扮张敝古。

  第三、四折里,盆儿鬼有十分丰富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时而无声无息,时而有声无影,时而又显形为人样———由“魂子”出演。在这两折戏中,它与由正末扮演的张老汉演着对手戏,竭尽插科打诨之能事,共同演出了这一出闹剧。

  当张敝古讨来了夜盆回家转,在半路上,就闹起“鬼”来。他先听到后面有人的脚步声,但回望无人;又有人扯了他一把,不知是谁。他自壮胆曰:“谁不知老汉是不怕鬼的张敝古?俺的性儿撮盐入水,俺会天心法、地心法、哪吒法、书符咒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撮,便有鬼,见了俺时,早吓得他七里八里躲了。”这段话,他在一路上说了三四遍,但依然解决不了闹鬼。我们知道,重复是能够产生笑料的。所以这段表演,将张的害怕惊恐的形体表情和他一路说的大话结合起来,是能够引惹观众发笑的。

  后来,他又听到了鬼的哭声,开始他以为听错了,或许是牧童的叫喊、是大雁的叫声。路上他还摔了一跤,头上被打了两下。就这样,一路惊惊恐恐猜猜疑疑地回到了家里,鬼魂也跟了进去。回家点火,胡子被烧了一下;垫上羊皮袄刚要躺下,羊皮袄忽而不见了;一把抓住以为是小偷,却是悬在半空的皮袄;想用讨来的夜盆小便,尿却三番两次撒在了别处……最终,魂子顶着盆儿跪在他的面前,他才知道这事情肯定有蹊跷。虽然张老汉也后悔自己忘了进门时撒灰,也咒骂自家门神户尉失职,但是他在仔细听完杨国用的冤情始末后,仗义地一口答应明天带盆儿去告状。

  杂剧中盆儿鬼的成功塑造是建立在民间“鬼魂凭依”观念之上的。人们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不灭,但是又必须借助一个具体物件才能显形,必须归附到他物上去才能真正永生不灭。所以有许多“借尸还魂”

  远古时人,在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仪式中,都有“立尸”的做法。所谓“尸”,即由人充当的接受祭祀的“替身”。《国语·晋语》曰:“晋祀夏郊,以董伯为尸。”王国维认为《楚辞》之“灵保”、《诗》之“神保”,“皆尸之异名”。我们知道“鬼”的观念最初是从祖先崇拜和祖先祭祀中派生出来的。“人死为鬼,鬼者归也”,说得很清楚。《礼记·曾子问》载:“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同姓可也。”祭祖不仅规定要用尸,而且由谁充当都是规定好了的。尸在祭祀仪式上不但接受祭品、娱乐,且要与祭者对话,为所祭之祖先代言,这种形式在日本叫“托宣”。后世在民间常有所谓“鬼附身”的现象,究其起源,当是古代“尸”之遗风。虽然后世的“鬼附身”已不再有祖宗崇拜的意味,而变成鬼魅作祟的可怕情状,这是鬼怪观念的演变所带来的变化。《异人录》载:“歙州江处士,好道,能制鬼魅。有妇人尝为鬼附,诣江求符。江曰:‘吾虽能御之,意不欲与鬼神为仇尔,既告我,当善为遣之。’归洒一室,令童子迎客。良久,一少年见江再拜,江命坐,不交一言而去,妇人自是不复见鬼。”这则故事说明人也不愿意与鬼交恶为仇,驱鬼也用客客气气的态度,人对鬼是“敬而远之”。

  《盆儿鬼》中杨国用鬼魂附着于用自己骨殖做成的瓦盆上面,是合情合理的一个情节设计。民间常有“覆盆之冤”的说法,用一个瓦盆来做鬼魂凭依,做戏剧道具,当有这一层含义在里头。杂剧《碧桃花》中少女碧桃死后,灵魂附着在一棵桃树上,直至与自己心上人相会,与《盆儿鬼》一样,也是“借物还魂”的体现。直到当代,文艺作品中仍有此类情节,如现代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就有三仙姑神鬼附身的描写。

  在民间传说里,鬼又是很会哭的,所以会有“鬼哭狼嚎”这样的成语。《淮南子》曰:“仓颉作书,鬼夜哭。”《晋阳秋》也有记载:“苻坚未败长安,市鬼夜哭一月止。”《前赵录》载:“麟嘉三年螽斯则百堂灾,自此鬼哭二宫,夜夜不绝。”《五代史》中有王熔、张文礼的有关故事说:“王熔已死,张文礼自为留后,后文礼家鬼夜哭,文礼惧,病疽而卒。”这些史料中的哭泣的鬼,或是为了引人注意,或是对自己的横死、死于非命心犹不甘,或本身就是一种报仇的手段。在这样的民间迷信传说的基础上,搬上舞台的鬼怪,自然也会把“鬼哭”作为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渲染气氛的手段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
下一条: ·[王立阳]灵、份与缘:民间信仰观念与人群结合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