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赵洪娟]冀鲁豫火神节之渊源考
  作者:赵洪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24 | 点击数:5287
 

  三、中原火神节起源考证

  本部分将从冀鲁豫火神信仰习俗与祆神祭祀习俗的对比探讨开始,通过冀鲁豫火神庙分布区域与粟特祆教之聚落的关系,以及冀鲁豫火神信仰祭祀时间等内容的比较分析,探究冀鲁豫地区火神信仰习俗的异域渊源。

  (一)火神信仰习俗与祆神祭祀习俗

  火神庙祈雨。在河南安阳,每年正月火神祭祀之时,百姓都要到火神庙中祈求火神爷保佑一年雨水充足、庄稼丰收。因为中原多干旱,所以当地居民认为火神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降水。[注]而河北、山西等地也广泛流传着多个火神降雨的传说。而在山东,民众在火神节之日亦祈拜火神多降雨,保佑整年风调雨顺。但中国古时并未有向祝融、吴回、回禄等由火神转变为灶神的神祇祈雨的风俗,宋代以后火神祭祀祈雨的习俗定另有来源。

  迎取、恭送火种。笔者根据调查发现鲁西南、江苏沛县与丰县等地有在正月送“火神把子”的习俗,与其类似的有河北邢台、井阱等地将火种请至火神庙的习俗。例如,在沛县每年正月初七要举行“送火神”仪式,在傍晚时刻,各家孩子扛着点燃的“火把子”,嘴里喊着“送火神喽,送火神喽”便往西南方向跑,之后就把把子聚拢到一起燃,即所谓“送火神”。在鲁西南,一般将火把子点燃送往火神庙,若无火神庙,则送至村头。同样,在河北邢台等地的火神庙会,有从庙外取到火种送到庙里的习俗。在河南滑县,旧时火神节会时各村亦会到火神庙中取火种回各自的神庙或神棚,现在的做法有所改变,将请火种改成了请火神神像。

  火神节祭祀羊牲。在现在的冀鲁豫火神节或火神庙会中,羊是祭祀的三牲中最为重要的供品,而且在节日里起着特殊的作用。据知,豫西北地区在火神祭祀活动(当地称“行水”)的当晚要举行火神领羊仪式。[注]每年春季都要挑选头脸漂亮、尾巴长的小公羊作为神羊,然后圈养一年,这一年中要如神般供养,其可到任何人家中及其田地食用庄稼食物,不得驱赶。第二年火神节时,此神羊在“行水”时将身披绸花走在火神神楼前,在“行水”结束的晚上,将身挂铃铛的神羊引领到火神庙的火神像前,在羊身晃动铃铛响后,表明神羊已被火神领走。随后将其宰杀供奉在火神像前。而山东泰安等地则在正月初四庆火神节,主要因为初四为羊日,并且认为羊与火神关系密切。

  相较于冀鲁豫地区火神节时火神庙祈雨、祭祀羊牲、迎取恭送等习俗,经考证发现在祆神祭祀仪式中亦有上述习俗,下文将依次进行论证,以探求火神节的真正源起。

  首先,祆庙祈雨习俗。祆教在其酬神赛祆的节庆中祈雨为重要的功能仪式。关于在祆庙祈雨的情形,《安城祆咏》中有记:“板筑安城日,神祠与此兴。一州祈景祚,万类仰休徵。苹藻来无乏,精灵若有凭。更有雩祭处,朝夕酒如绳。”[注]雩祭即为祈雨,如“大旱雩祭而请雨”[注],“雩祭天求雨也”[注],均说明了雩祭的意义和功能。由此可知“更有雩祭处,朝夕酒如绳”为祆教徒赛祆祈雨的情景。[注]此外,姜伯勤先生指出,天水石屏风画像第9号有粟特人酒器叵罗,此9号图像之祭神用的诸多酒器中,二跪拜者之间的平地酒器,应该就是叵罗。[注]由此推断天水画像石兽头中的“酒如绳”图像就是祆教祭神祈雨图像。同时,又指出“祆教仪式中,苏摩酒用来祭神,也供拜神者饮用,中亚曹国祭雨神‘得悉神’亦用酒祭”[注]。对此,史料中有记,赛祆祈雨之日,“四月二十日,城东祆神,酒壹瓮”[注],可知祆教有在节庆之时在祆庙中用酒祈雨之俗。对此,池田温认为在8世纪时,祆神已经成为祈雨对象,祈雨时向神祇供奉酒品也是中国的礼仪,这大概是一种模拟巫术,即模拟降水情形。祆祠之所以能够成为祈雨的场所,推查其起因,也是基于祆教祭火坛的存在。燃火飞烟是祈雨时普遍举行的仪式,而祆祠圣火坛上经常焰起烟升,自然会被人们视为灵验显著的祈雨场所。[注]到宋代时,在祆庙祈祀祆神降雨的活动记述已进入官方祀典,如《宋会要辑稿》记:“国朝凡水旱灾异,有祈报之礼。祈用酒、脯、醢,报如常祀……京城……五龙堂、城隍庙、祆祠……以上并敕建遣官……”[注],可知此时祆祠与城隍庙、五龙堂等神祠相提并论,均可为祈雨场所,体现了祆教融入了当时中国的信仰体系,所以由祆祠演变过来的火神庙亦为祈雨之地,实属当然。

  其次,祆教取送火种之习俗。祆教徒认为火是其与神沟通的渠道,通过火来达到人神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其信仰的核心,因此这个宗教又被称为“拜火教”。在拜火教出现之前,火就是古代波斯人崇拜的对象,在最初之时向圣火祭献的“贡品”是没有树皮的干木柴及放在木柴上的肥肉。[注]对于将肥肉作为牺牲的原因则是肥肉可以产生大量的油脂,而这些油脂则可以让火燃烧的更高更旺。对祆教徒而言,火不但创造了一切,而且被看作是独立的神祇,具有保护性。据博伊斯考证,在节庆仪式时,祆教徒需将“从其他地方取得的小火苗恭送到火庙”或“从家里取到火种送到圣火之处”[注],也就是将火种从一个地方取得后送到一个圣火的集中聚集处,一般多为圣火庙。

  祆教徒在节庆时将火从家中等地送往火庙或圣火处的做法与鲁西南和江苏等地方送“火神把子”,以及河北的恭送火种习俗,在具体实施方法、仪式等方面非常相似,其关联不言而喻。由此可知祆教进入中原后,祆神祭祀在当时当地以一种民俗的方式保存下来,融入民众生活当中,成了保佑民众平安及愿望实现的火神祭祀。

  再次,祆教的羊牲祭祀。羊,在祆教中具有重要意义,巴赫拉姆的第九次化身便是一只山羊,羊也是祆教祭祀的主要物品。博伊斯曾举例说17世纪时一位意大利的旅行者看到在祆祠里大尾羊的羊尾肉被献祭在祭坛上。[注]对此中国有“康居出大尾羊,尾上旁广,重十斤”[注]的记载,则道出了大尾羊作供品之缘由,因为其肉肥硕,可产生更多的油脂以燃圣火。关于祆教用羊祭祀的习俗,中国史料中也有记载,如“唐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妖神庙。每岁商胡祈福,烹猪杀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注],“国中有得悉神,自西海以东诸国并敬事之……每日以驼五头、马十匹、羊一百口祭之”[注],“诸神祠、天齐、五龙用中祠,祆祠、城隍用羊一,八笾,八豆”[注]。

  由上述几个方面的对比考证可知,火神庙与祆庙的功能、火神祭祀与祆神祭祀的仪式作用极其相似,再结合祆神形象、功能与火德星君的匹合,可知现在的火神祭祀节庆具有中古时期祆神节庆的特征,现在的火神节可谓是祆神祭祀融合中国民间习俗之结果。为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接下来本文将从冀鲁豫等地的火神庙与祆庙之关系,火神祭祀时间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冀鲁豫火神庙分布区域与粟特祆教之聚落

  根据考古资料,笔者发现现在仍保有较隆重火神节庆的地方,古时基本都有粟特聚落存在。而“早期祆祠的分布与粟特人的东迁是一致的”[注],“在北朝隋唐的胡人聚落中,一般都立有祆祠,作为胡人祭祀祆神的宗教活动中心,起着凝聚胡人精神的作用”[注]。聚落,一般是指进入中国的胡人的集中居住地,人数从几十往上不等,史料中即有“关中之地,四面阻山,时羌胡皆依山而居,自为聚落”“胡骑直过新聚落,吴儿初识古云州”等的记载。

  据荣新江考证,粟特人之东迁幽州,即从洛阳,经卫、相、魏、邢、恒、定州而达幽州[注],第一站是卫州,曾有粟特人居址,而古时的卫州,则为现在的新乡。本文通过比照具有粟特聚落的地域卫州、相州、魏州、邢州、恒州、定州等地与现在中原地区举行火神节庆的地区对照,发现二者极其匹合。

  以河北为例,古时的魏州属于现在的邯郸;邢州即现在的邢台;定州指河北廊坊附近区域,而霸州属于廊坊;古时的井阱属石家庄,在安史之乱后很多地方鲜有新建祆祠,而河北地区,却有新火神庙建立,即获鹿的鹿泉胡神祠,获鹿县就是现在的石家庄鹿泉区,也就是说古时河北井阱附近不但有粟特聚落,在安史之乱后还有新的祆祠建立。荣新江指出安史乱后,粟特人纷纷向河北三镇转移,大量迁居河北,加重了河北的胡化倾向。[注]河北获鹿祆祠的建立就是其有力证据。

  以河南为例,有粟特聚落的卫州指现在的新乡,相州指安阳附近。此外《灵宝县志》记“祅庙作威福,以震厉一方者大不侔矣”[注],可知现属三门峡市的灵宝也建有祆祠;而作为河南府的洛阳亦是“河南立德坊及南市西坊有祆神祠”[注],此外,处于灵宝、洛阳、安阳包围圈中的焦作古时亦有胡人聚落。

  至于山东西南地区,其西靠粟特东迁的第一站卫州,还有东京开封,其西北靠近河北邢台、邯郸等地,虽然目前据考古资料未发现鲁西南地区有较大的胡人聚落,但由于相邻地区民众的互动交流,其习俗也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与之毗邻区域的信仰影响而信奉火神。此外,在山东地段,现只有西南一带还有火神信仰存留,而其他区域均未有火德星君祭祀节庆,亦可说明鲁西南受河北、河南等地影响具有火神信仰。

  有粟特聚落之地一般都有祆祠存在,祆祠最初是胡人“取火咒诅”之地,但后来因为其灵验性,其信奉主体逐渐由胡人延展到汉人。“东京城北有祆庙。祆神本出西域,盖胡神也,与大秦穆护同入中国,俗以火神祠之。京师人畏其威灵,甚重之”[注],说明此时京师人已因为祆神的灵验性,极为信仰之。此外,又因“建隆元年,太祖平泽潞仍祭祆庙、泰山、城隍……”[注],可见宋代祆祠已被纳入中原祭礼。[注]

  综上考证可发现,冀鲁豫火神庙分布区域均为信奉祆教的粟特聚落区,且有祆祠,此外最为重要的是上述有火神庙的诸城市皆为古运河沿线城市。笔者曾对被称为“火神圣会鼻祖之乡”,运河边上的安阳滑县和王庄镇柳圈村的火神庙会进行过田野调查。据当地史料记载,大运河滑县段又称卫河,古名白沟,后继续开挖,形成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北宋成御河,明代改为卫河。[注]隋末朝政腐败,黄河泛滥,为渡艰难之日,周边地区民众齐聚柳圈,落成石庙一座,内塑三眼多臂,并有风火轮、火葫芦、火印、火剑或火弓等火器配备的火神离像一尊,此火神像被奉为镇河消灾的图腾,以求平安丰收。这造型怪异,具有异域特征的火神形象想必与常常行走在运河一线开展买卖经营的粟特人有关。前文已提及祆教中的胜利之神巴赫拉姆,其又为路人保护神。粟特因是重商民族,路人保护神是其最为敬重且需首先崇拜的神祇,以保护其平安。所以其不免会在经商、生活要地设立祠庙和神像进行祭拜,由此导致祈拜火神祈求平安的信仰习俗在当地落地生根。

  此外,并未纳入本文讨论范畴的运河沿线城市,如镇江和扬州等地亦有火神庙及火神习俗的存在。在镇江市穆源民族小学里有一座保存非常完整的火星庙戏台,戏台的介绍碑文为:“火星庙供奉祆神,出自西域,以火祠之。唐代,润州建火祆庙于‘朱方门里山冈之上’。宋嘉定中,知府赵善湘‘以庙高在山冈,于郡庠不便,遂迁于山下,庙门面东’。宋端平乙未(1235),防江寨中作便,有祷于(祆)神,神许之。事定,郡守吴渊毁其庙。后改庙迁址复建于城西山巷后。”[注]由此记载可知,火星庙中供奉的祆神,出自西域,以火祠之,后成为当地民众供奉的火神。镇江润州区的火神庙所在地亦因火神庙和火神信仰的存在被命名为火星庙社区。

  由上可知,祆祠在某种程度上可谓火神庙之前身,火神庙中所供奉的火德星君为祆神,出自西域,后来随着祆祠祭祀主体的汉化,即对于祆祠之祆神“京师人畏其灵,甚重之”,其信奉主体逐渐由胡人转为汉人,同时祆祀在宋时与中亚祭祀仪礼之融合,使得外来祆神信仰逐渐进入中国万神殿,成为民众信仰的火神。除火神庙与祆祠的关系可说明宋代以降民众所信仰的火神来自西域外,火神祭祀的时间亦是其域外渊源的有力佐证。

  (三)冀鲁豫火神信仰祭祀时间

  对于冀鲁豫等地火神节庆时间,地方志多有记载,基本定于正月,也有个别地区为六月。其中六月里不以一日而以二十三日为节庆之日。实际上在历史变迁中,根据百姓实际农事生活的需要,节期亦发生了诸多变化,很多转变为农闲时节的正月,至于具体为正月的哪日,各地亦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发生了多次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基本都是以一月和六月为基准。冀鲁豫等地现仍存有隆重的火神庙会,其进行火神祭祀的地域及祭祀时间如下。

  为考察祆教火神祭祀与中国火神祭祀的时间之关联,需对粟特历法略作考证。对于粟特历法,我国史料亦有所记载。《通典》有记:“韦节《西蕃记》云:康国人并善贾,男年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以得利多为善。以六月一日为岁首……俗事天神,崇敬甚重。”[注]《岁时广记》则有“西戎未禄国以五月为岁首”的记载。[注]而《新唐书》有记粟特康国“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以十二月为岁首。”[注]对于史料中岁首记载不一的原因,据蔡鸿生先生考证为:在阿拉伯征服前,昭武九姓行使波斯的“火祆历”,但略有变异。全年365天,分十二个月,每月30天,余五天置闰。惟其历法度数未能尽合天行,一年差6小时,四年共差一天。为了补此弊,粟特历的岁首每四年必须提前一天。如710-713年岁首在六月一日,714-717年在五月三十一日,718-721年在五月三十日,722-725年在五月二十九日。正因为有这样的时差,所以中国文献对九姓胡“岁首”记载不一。[注]

  但上述考证存在的问题是,若每4年差一天计,岁首从六月一日移至十二月,至少需要600年的时间,而从韦节根据其出使经历成书的《西蕃记》(大约公元605年后)[注],到欧阳修(1007-1072)所撰《新唐书》成书无论如何也没有600年。对于上述让人疑惑的结果,有学者认为是中文史料记载错误,而本文研究发现,实际上并非史料记载错误,而是前人对史料记载和粟特历法理解错误所致。

  昭武九姓是以康国为首的诸粟特城邦,主要包括康国、安国、东曹国、曹国、西曹国、米国、何国、史国和石国,而《经行记》则记载了拔汗那国、康国、狮子国、拂菻国、摩邻国、大食国、大秦国、波斯国、石国、碎叶国、未禄国、苫国等十三国的基本状况,其中以五月为岁首是未禄国的岁首,康国岁首为六月和十二月,二者历法不同,不可混淆。

  对于粟特历法,西方史料记载甚少,其中最为详致记述的当属花剌子模著名学者比鲁尼在《古代遗迹》[注]一书中所作的说明和阐释。粟特康国“岁首为六月一日”,即汉历的六月一日,对应粟特的一月一日,由此推算汉历七月对应其二月……直至汉历的十二月对应粟特七月。而根据比鲁尼对粟特节日的考证、记载可知一月一日和七月一日是粟特最重要的两个节日,新年(Nausard)和半年(Faghakan)[注]。粟特人对半年节尤为重视,其意义、庆祝方式和重要程度与新年等同,半年亦为年。所以《新唐书》中记载“十二月为岁首”是极有道理的,因十二月对应七月,七月一日为下半岁之首,亦可称岁首。此外,《新唐书》还记:“祅神出机巧技,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交泼为乐”,汉历十一月对应粟特六月,粟特一月为夏季,六月时则为秋去冬来,天气转寒时节,此时便会出机巧技,泼水乞寒。而在六月时以二十三日而非一日祭祀火神则与康熙诏令有所关联,因官修《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康熙二年定岁六月二十三日祭司火之神”[注],此后,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火神的习俗便自此延续。

  由上所知,新年和半年为粟特祆教的主要节日。当西域祆教来到中国时,一方面仍需在年初与年中举行大规模庆祝活动,另一方面因其不可能根据天相观察在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历法,因此将会根据中国历法记日,即新年为正月,半年为六月,祆教文化融入中国本土时也遵循了六月为半年的历法体制,其在新年和半年时必会举行隆重的祠神活动。所以宋代以降中原地区的火神祭祀时间恰好多在正月和六月也并非是偶然巧合的事件了。

  四、结语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的田野调查,考证了冀鲁豫火神节之祆教渊源。据考证可知,上古时期的吴回、回禄等火神祭祀仪式在秦汉时期逐渐消失,上古火神后转变为民众熟知且必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拜祭的灶神了。但主管民间饮食的灶神无论从形象还是功能上看均非宋代以降冀鲁豫等地区在正月或六月所供奉的火德星君,即火神。这位红脸、三眼、手持法器的火神,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火德星君罗宣形象、功能极为相似。结合祆教入华历史,考证发现冀鲁豫地区崇拜的火神与祆教的风神和圣火之神形象极为吻合,且圣火之神作为动物保护神在其保护下,动物被禁止食用,祆教徒需在以圣火之神命名的这个月份进行素食斋戒,这种做法与罗宣食素的习性极为匹合,可知火神与祆教神祇不只在形象,且在食性方面也极为相同,可见,火神信仰的祆教渊源尤为值得探究。

  通过冀鲁豫火神信仰习俗和祆教信仰习俗在祈雨,迎取、恭送火种等方面的对比,笔者发现中原火神庙与祆庙的功能极其相似,火神祭祀与祆神祭祀的仪式、作用也高度吻合,再结合火神形象与祆教神祇的相合,可以看出冀鲁豫地区的火神祭祀具有中古时期祆神祈赛特征,现在的火神节可谓是祆神祭祀结合中国民间习俗在中国落地生根的结果。为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本文又从火神庙与祆教聚落的关系、火神祭拜时间等方面予以论证,同时镇江遗留的火神庙石碑“火星庙供奉祆神,出自西域,以火祠之”的记载亦为本文结论提供了有力佐证。

  总之,从火神形象、功能、火神庙分布区域、火神节庆时间等各方面综合考察,可充分证明冀鲁豫等地火神节庆源于祆教拜火习俗在中国的遗留。这说明祆教信仰进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进入民间信仰的万神殿,成为民众祭拜的神祇。同时,这也说明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宗教、文化均因丝路的开通得到了大力传播,中国文化、文明传入西方,而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民间信仰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发表于《民俗研究》2018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庞建春]山神传说与地方社会
下一条: ·[邓庆平 王崇锐]中国的行业神崇拜:民间信仰、 行业组织与区域社会
   相关链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
·[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刘吉平]西汉水流域崇鸟习俗的生成与演变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陈爱国]蚕桑习俗中的“蚕花”考释:基于蚕虫“生命力”的视角·[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李悦]中国的节庆习俗与民族时令戏·[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赵洪娟]中古敦煌祈赛习俗观见敦煌与西域之文化关系·[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