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沈达人]戏曲史家民俗学家张次溪
  作者:沈达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31 | 点击数:17411
 

  二、《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

  民国二十三年(1934),郑裕孚为《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作序,盛赞此书“卷轶繁富”,“综菊部之珍闻,垂艺苑之故实”,“不胫而走,誉重一时”,诚非过誉之词。全书包揽51种著作,可谓洋洋大观。细分之则有作者撰写的三种、作者辑录的四种、作者采录的45种等三类。有必要逐一予以解读。

  第一类,以张次溪署名撰写的有两种:《燕都名伶传》《燕归来簃随笔》,加上书前张次溪撰写的《著者事略》,当为三种。

  (一)《燕都名伶传》,为程长庚、杨隆寿、刘赶三、谭鑫培、时小福、江桂芬、孙菊仙、陈德霖、时慧宝、王长林、汪笑侬、程砚秋、荀慧生等13位京剧演员作传。其特点如佟赋敏《序》所说:“其事博,其词约。其评论也精确,其

  再如程砚秋传,为诸传记中文字最多者,亦仅千字左右,而叙事、论艺、品人皆能一一从容完成。全传述罗瘿公与程砚秋之间的情谊,谓瘿公不仅逐日往聆程曲,且聘请王瑶卿为程创制新腔;又为程砚秋编写《梨花记》《红拂传》《鸳鸯塚》诸剧(按:“诸剧”还有《龙马姻缘》《花舫缘》《孔雀屏》《玉镜台》《风流棒》《赚文娟》《玉狮坠》《青霜剑》《金锁记》等剧);“闲则为讲述古先贤轶事,及立身之法”,并“教以诗、书、画,陶冶其性灵”。终使程砚秋以程派艺术自成一家,翘然立于四大名旦行列。及至瘿公病亡,“治丧诸费,皆禦霜任之”;瘿公妻、子死,“禦霜又为营丧”;且不忘于春秋佳日,往万花山祭扫于瘿公墓前。“于是,海内咸称之为义伶”。程砚秋的艺术经历、做人品格都得到较完备的如实述评。

  复如王长林传,首先说王长林父辈的情况:“苏州人,先设药肆于阊门,洪扬事起,父携眷北来,避居北京地安门。复设药肆,曰玉鹤堂”。继而谈到王长林的学戏、演剧经历:“性好戏曲,闻人引吭,辄复欣然学步”。遂由内监黄三介绍,“入胜春魁科班”,“初习二花戏,后从王文隆问业”。王文隆是梨园名丑,以“生平拿手佳剧”悉数传授于王长林。出科后入春台班,“渐露头角”。《连环套》《打渔杀家》《问樵》《偷鸡》《五人义》《小放牛》《大名府》等剧,“演来皆有独到处”。老伶工俞润仙“尤重其材”,“数与合演《连环套》,长林饰剧中之朱光祖,丰采奕奕,能传其神”。于是“长林之名,渐播于京、津”。从此,“四方戏园饬使来约”,“大江南北,长林之足迹几遍”。光绪十八年(1892)“应南府之召,为内廷供奉”。自此,“悉心探讨剧艺”,“得以称霸菊部”。最后言及王长林的授剧情况:由于常与谭鑫培“合奏佳剧,故谭之神趣,得之独多”,谭氏逝世后,“长林乃出其学谭心得,设帐授徒。余叔岩、王右宸、小培父子,皆师事之”。王长林“聪明绝顶”,“得名师传授之剧几三百出,皆默印于脑,一字不遗”。“往往四、五人集于一案,长林口为传述,生旦净末之白口、唱词,滔滔而来,记录者虽各录一角之唱词,尚未能及长林口述之速”。“其兴废继绝,不自珍秘,有足多者”。传末确定:王长林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十一月二十一日,卒于民国二十年(1931)正月二十日,“春秋七十”。篇幅不大,所述却相当丰满。

  (二)《燕归来簃随笔》,名为“随笔”,实际也有若干重要记录。“随笔”涉及梨园馆、九皇会、小唱、广和楼、余秋室、徐小香、绿儿、戏提调歌、瘿公死事、《鞠部丛谈》、梅家衍庆、梅孟联姻、《缀玉轩话别图》、梅母之殡、赠慧宝诗、惠芳能画、刘喜奎娴词翰、谭伶风义、请禁私寓、古瑁轩、燕子楼歌、米虹月鬻曲、《艳云曲》、伶名小录、唐采芝善琵琶等有关梨园的人、事、物、艺25则,都不是随便写成的。其中“梨园馆”是一篇清末民初北京梨园公会的变迁史,就很重要。“九皇会”谈到北京伶人所崇奉的九皇,以及九皇会期的典祀情况,也堪注意。“戏提调歌”所云“订席要便宜,点戏夸精妙”,“偏索前年旧戏单,烂熟胸中新堂号”等等,使我们了解了这种旧剧场特殊职业人的活动情况。“广和楼”谈到广和楼与晚明查楼的关系,广和楼的被焚与重建,还细致描绘了广和楼的建构:“园门前为木牌坊,悬黑地匾一,曰:广和楼”。“再进,即戏场门矣。门为细砖砌成,上额刻‘广寒声和’四字”,“旁有联曰‘广演文明维新事迹,和庚盛世上古衣冠’”。“戏台两柱联曰‘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悲欢离合,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色质亦甚旧,或为道光间所制”。“听戏人座位,皆是长木凳。木凳两行之中,则置长木桌。楼座以木板间隔之,每间为一厢”。“广和楼后台,则与其他戏园设备相似”。这就留下一个清中叶至民初的北京剧场的典型样式,供后人参考、研究。

  其他诸则“随笔”所提供的情况,也是不应忽视的。如“瘿公死事”、“《鞠部丛谈》”两则,对罗瘿公生平、志趣、撰著的叙述可补“程砚秋传”的不足。“梅家衍庆”与“梅孟联姻”联读,梅兰芳一生的婚姻状况也就尽在读者胸臆。“请禁私寓”更是对民国初年,田际云请禁私寓一文的实录,不啻为戏曲界的重要案牍。“伶名小录”则把清代京剧演员的名、号、别署逐一检点,对为演员立传是很有助益的。

  (三)“著者事略”尤应重视。正如张次溪自己所说:“余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历八载之久”,“撰者之姓名、爵里,其有考者,只十四人”,即西湖安乐山樵、华胥大夫、蕊珠旧史、糜月楼主、沅浦癡渔、清凉旧衲、王韬、李慈铭、陈澹然、易顺鼎、罗瘿庵、沈太侔、倦游逸叟、陈彦衡。对这14位撰者“略有足征”,遂“表而出之”,不使“湮没”。比如14人中的西湖安乐山樵,作者指出:“仁和吴长元,字太初,别署西湖安乐山樵”。“客居京师十余载”,撰有“乾隆时所刊《燕兰小谱》一书”。《啸亭杂录》有云,吴长元之友余集作《煙兰小谱》。有学者“以之为据”,遽而肯定《燕兰小谱》为余集所撰,“盖以‘煙兰’即‘燕兰’也”,“殊未免附会耳”。文字不多,吴长元的字、号与著作情况大致已辨识清楚。最近有中山大学副教授陈志勇,在《戏曲艺术》2015年第1期发表《〈燕兰小谱〉作者安乐山樵考》一文,以充足证据否定了余集作《燕兰小谱》说,肯定了《燕兰小谱》的作者确凿无疑是吴长元。并对吴长元的生卒年、字、号、入都前后交往情况做出推考。如依据西塍外史《燕兰小谱》题词、吴长元《平庵悔稿》所载一首七言律诗、鲍延博《花韵轩咏物诗存》所载吴长元的另一首七言律诗,判断吴长元“应生于雍正九年(1731)前,卒于嘉庆十年(1805)后,享年应该在75岁以上”。又如据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王昶《蒲褐山房诗话》,指出吴长元字太初,号丽煌、丽璜。最后强调,“《燕兰小谱》的作者吴长元,就是一位醉心搜书、藏书、抄书、读书和刻书的不第文人”。文章证实张次溪所说无误,且对张次溪所作小传予以翔实补充,值得一读。

  再如14人中的陈彦衡,张次溪有以下简述:“陈彦衡,蜀人,游燕京久,性嗜戏曲,尤喜研音乐,与伶工谭鑫培交甚笃。谭所演剧,多陈所纠正。复将谭戏之神理著成《说谭》一书。此外又编刊《戏选》《燕台菊萃》二书,均已刊行。《旧剧丛谭》乃其绝笔也。”吴同宾、周亚勋主编的《京剧知识词典》,对陈彦衡有详细介绍。其一,核定陈氏生卒年为“1868-1933”(按:有生卒年为1864-1934的核定,颇见差距,待进一步研究)。其二,概括陈彦衡的生平为:“京剧音乐家、研究家。字新铨,又名陈鉴,排行十二,人称陈十二。四川宜宾人。他酷爱京剧,精通音律,擅长演奏京剧胡琴;对生、旦的唱腔、发音、用气等深有研究;与谭鑫培、梅雨田等是密友,经常共同琢磨,提高伴奏技艺。”其三,关于陈彦衡与谭鑫培的艺术交往,既说陈彦衡为谭鑫培伴奏,“得心应手,丝丝入扣”;又说“谭鑫培设计新腔,常常吸取陈彦衡的意见”;还强调陈彦衡“对谭鑫培的表演艺术理解得十分透彻”,认为“谭的表演诀窍在于‘神情不离乎身段,唱白尤赖乎神情,四者相辅而行,不能偏废’”。其四,述及陈彦衡的著作,指出有1917年出版的《戏选》,“是由他首创的第一本有公尺谱的京剧唱腔集”,有1921年出版的《说谭》,对“谭派的表演、唱法、运气、用腔”“做了详细分析”;有1931年出版的《燕台菊萃》第一辑《探母回令》,是一本“记录了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合作演出的唱腔曲谱”;另有收入1934年出版的《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的《旧剧丛谈》一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有关陈彦衡的较全面情况,也证实张次溪的简述是实事求是的。

  还可以读一读蕊珠旧史的小传:“梅县杨懋建,字掌生,号尔园,别署蕊珠旧史。道光辛卯恩科举人,官国子监学正,著有《留香小阁诗词钞》。掌生聪明绝世,年十七受知阮文达,肄业学海堂,自天学、地学、图书、掌故、中戏算法、历代音乐,皆精工焉。癸巳春闱已中会魁。总裁文达以其卷字多写说文违例,填榜时撤去其名,遂放荡不羁,竟以科场事遣戍。晚归粤东,方与梦园方伯子箴善,延主阳山讲席,以此终老。《辛壬癸甲录》《长安看花记》《丁年玉笋志》《梦华琐簿》四种,盖其旅燕时作也;生前曾刊《帝京花样》,即摘自此中云。”这可能是目前所见有关杨懋建生平的较完备资料。从中可知杨懋建的籍贯、仕途、晚景、著作等情况。其中,“恩科”指因皇室隆重庆典而特别开设的科举考试。又杨懋建在国子监所任学正,清代有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四堂学正,各由汉人一人充任,为最低级别的正八品官员。

  细读四部著作的序言和本文,则可辨明杨懋建入狱、遣戍的经过,以及四部著作撰写、刊刻的时间。分别陈述如下:

  其一,关于入狱、遣戍。杨懋建是道光十二年(1832)初,从家乡来到京师的。《辛壬癸甲录·序》就说得很清楚:“仆以辛卯(按: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离家园”,“壬辰(按:道光十二年,1832)入都时,有‘辛卯癸甲’之语,……”杨懋建在京7年,于道光十七年(1837)九月八日,因“顺天科场事”被捕入狱。此事,《丁年玉笋志·序》有以下表述: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重九前一日,余就逮”。同书,“秀芸”条补述:“是时余以顺天科场事被逮”。又道光十八年(1838)二月二十二日,系杨懋建遣戍之始。这在《梦华琐簿》中有明确表达:“戊戌(按:道光十八年,1838),余论戍湖南。百花生日(按:农历二月二十二日),荷戈就道”。关于遣戍途中情况,《梦华琐簿》也有如下交待:“戊戌夏,余到岳阳,小住八十日”;“秋九月朔,余过长沙”;“比月半,泊常德”。由此可知,道光十八年遣戍途中,杨懋建曾在湖南的岳阳、长沙、常德等地端在停留。又《长安看花记》“秀兰”条记载:戊戌,“年来在五溪(按:指辰溪及其周边以溪命名的四地)戌所,殊有江州黄芦苦竹之感”。《丁年玉笋志·序》末尾署名:“道光二十有二年,太岁壬寅,春三月三日,辰溪戍卒”。从而可知,杨懋建是在道光十八年九月下旬抵达湘西的辰溪戍所,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春仍在辰溪戍所,已四年有余。至于杨懋建何时结束遣戍,就有待进一步考证了。

  其二,关于四部著述的撰写、刊刻,情况大致如下:

  (一)《辛壬癸甲录·序》有云:“丁酉入春以来”,“剪灯命酒,坐忆故人。各为撰小传,名之曰《辛壬癸甲录》”,“是为《长安看花记》之前集”。据此可以确定,《辛壬癸甲录》撰写于道光十七年(1837)春。同年,杨懋建写成《辛壬癸甲录·序》,推断此书刊刻当在该年。

  (二)《长安看花记·序》述说:“丙申(按:道光十六年,1836)夏五(按:五通午),适遇韵琴新来保定”,“仆旬日后将仍入春明门(按:指京师),辄篝灯记此,以授韵琴”。这表示《长安看花记》撰写于道光十六年(1836)夏,是在保定完成的。又《丁年玉笋志·序》说:“丁酉首夏”,“传写《看花记》者,几有洛阳纸贵之叹”。“一时诸郎咸愿得厕名《看花记》中”。从而可知,道光十七年(1837)夏初,杨懋建在京城看到伶界传抄《长安看花记》的情景,并被伶人要求入传。《长安看花记》的序言作于“丁酉中秋”,此书的刊刻或在道光十七年秋、冬。

  (三)《丁年玉笋志·序》指出:道光十七年(1837)九月八日,杨懋建被捕入狱,“既下吏(按:指获罪官员被送交司法部门审问、定罪),从昭狱(按:奉皇帝命令拘禁犯人的监狱)中谒椒山先生祠。寒冬短晷,拥炉谋醉,醉则歌呜呜。乃命笔为《看花后记》(按:指《丁年玉笋志》)”。“百花生日(按:农历二月二十二日),荷戈就道。道中无事,篝灯对酒,复取草稿增删移改,命之曰:《丁年玉笋志》。凡得传十二篇”。那么,《丁年玉笋志》应撰写于道光十七年(1837)冬,改定于道光十八年(1838)二月到九月之间。《丁年玉笋志·序》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三月,或者就是《丁年玉笋志》刊刻的年代了。

  (四)《梦华琐簿》云:“卢龙尉陈五湘舟,与予过从既习,每于午窗茶话,各举歌楼杂事,藉资谈柄。湘舟长予十余岁,居京师三十余年,所述多嘉庆年事。余所不见也”。“成都安十二次香,其人风流倜傥,又多才艺。诸伶执贽学书画者盈其门。余从永平入都,仿次香孔雀斜街四川会馆。日夕谈春明门内故事”。“次香见闻尤广,且多身亲得其实。鄙姓健忘,辄随事命笔录之。积日既入,褒然盈册”。“宋人有《东京梦华录》”,“国朝孙北海少宰亦有《春明梦余录》。余思淑诸人,愿窃比焉,因命之曰《梦华琐簿》。簿中以陈、安二君所述为主,而宾筵客坐,发难解嘲,故纸丛残,委巷琐屑,凡有关梨园掌故者,刍尧葑菲,杂沓采入”。“荷戈南来,行道逶迟,复多笔削“。所说明,《梦华琐簿》撰写于道光十七年(1837)杨懋建被捕入狱以前;道光十八年(1838),在遣戍途中修改、定稿。

  此外,傅谨主编的《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专书(上),收有光绪丙戌(十二年,1886)仲夏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京尘杂录》一部。该书是上海同文书局收录杨懋建的《辛壬癸甲录》《长安看花记》《丁年玉笋志》《梦华琐簿》四种的合集,并经专人校订,是可以同《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所收杨懋建四种著作相互参证的文献,而且对杨懋建著作的出版情况作了重要补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马克·本德尔]中国学派的国际影响: 朝戈金对口头传统研究的贡献
下一条: ·[董晓萍]钟敬文留日研究:东方文化史与民俗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