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罗良伟 蔡波 郭凌]基于民族文化性格的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作者:罗良伟 蔡波 郭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8 | 点击数:7472
 

  (三)民族文化载体与民族旅游开发的关系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就是民族文化旅游[7]。现实中,民族旅游开发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然而民族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民族文化载体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随之存在差异。其中,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由于其公共性,民族文化主人大多愿意将这部分文化载体开发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并又由于有着较强的参与性,游客也能够通过参观、游览等大众旅游方式消费这部分旅游产品,因此旅游开发空间较大。而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由于有着排外性、内向性,民族文化的主人大多较为排斥此类文化载体的旅游开发,不愿意把这部分文化载体作为旅游产品呈现给游客,因此开发空间较小。但是在现阶段旅游开发中,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却往往因其神秘性而倍受旅游者青睐,因而成为游客渴望接触、而又很难触及的“神秘地带”。

  (四)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旅游开发的关系

  在民族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性格通过影响民族文化载体、进而影响到民族旅游的开发方式。首先,外向型性格的民族文化匹配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民族旅游开发的空间尺度较大,可以立足开发潜力、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内向型性格的民族文化匹配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民族旅游开发的空间极其有限,不宜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应采取保护为主的控制性开发策略。而对于中庸型性格的民族文化,由于民族文化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与后台隐秘性文载体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旅游开发空间尺度具有不确定性,应立足具体文化的特色和吸引力,宜选择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文化载体进行开发。

三、彝族文化及彝族文化性格论析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彝族人口为8714393人。在漫长的迁徙、繁衍、发展的历史中,彝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一)彝族文化简析

  彝族文化是彝民族先民在适合其生存环境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所有民族成员共同认可、维护和传承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建筑、饮食、服饰等物质文化和宗教、节庆、礼仪、风俗等民族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

  1.彝族文化的构成

  作为一个整体,彝族文化由文化内核和文化载体构成。文化内核即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基因,是彝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塑造彝族文化性格的决定性因素,毕摩文化承载着重要的彝族文化内核。各种文化载体是民族文化的呈现形式,根据本研究对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和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的划分,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是在彝族文化载体中具有公共性和外显性的文化表层、文化符号和符号化文化;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则是在彝族文化载体中具有内隐性和神圣性的文化里层和文化特质的载体,是内核文化的直接载体。

  2.彝族文化呈现形式

  根据本研究对文化形式的划分,彝族文化也呈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物质性文化包括具有彝族民族特色的遗址遗迹、历史遗留的主要实物,非物质文化载体则指包括口头文化、民族风俗、语言文字、手工业等活态彝族文化。现实中,彝族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都是围绕彝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资文化两种文化形式与前台公共性彝族文化载体和后台隐秘性彝族文化载体而开展的。

  (二)制约彝族的内向型文化性格形成的因素分析

  根据本文对影响民族文化性格的因素的研究,影响彝族文化的内向型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一个民族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族性格、宗教信仰、体质体能等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决定性影响。彝族是个山地民族,自有记载以来就在中国西南地区层峦叠嶂、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的横断山脉、藏彝走廊上栖息繁衍。正如地理环境决定论者所言,由于远离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形成了封闭而相对独立的政体。加上这里生态环境优良、物产丰富,农业生产和生活都能自给自足。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种包容性不是很强,甚至有些排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呈内向性格的完整而璀璨的文化体系。

  2.宗教信仰的力量。毕摩是彝族人的信仰,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毕摩对彝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毕摩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彝族毕摩文化中,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神灵崇拜更是构成了彝民族宗教信仰的基础。毕摩活动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内容涵盖祈福、送魂和治病等,以祖先崇拜、历史记忆和自然崇拜为重要内容的毕摩文化,带有明显的原始宗教气息,这些特征都带有显明的内向特性,铸就了呈内向性格的民族文化。

  3.历史渊源的影响。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其族源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一个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虽然众说纷纭,却说明了彝族有着久远历史的事实。学术界普遍认同,彝族是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优秀传统,具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彝族先民以无比的智慧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为丰富中华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悠久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铸就了自尊自强、不屈不挠的文化性格。随着经济、历史的不断更替,经济社会发展较滞后的时候,民族文化的内向特性更是显著。

  4.民族群体的组群方式或曰民族社会结构也会影响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影响文化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组群模式。家支是以父系血缘纽带为主线构建而成的社会集团,即一个祖辈的后代,不管隔了多少代都还是一个家支的人。对彝族而言,家支是彝族社会结构的核心单位和组群纽带,是彝族社会基本的社会单位。首先,在利益关系上,家支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若有触犯家支戒律或损害家支的实质利益,则会被驱逐出家支;其次,在婚姻制度上彝族人实行家支外婚制,不管隔了多少代,同一家支内部的人是不能结婚的;再次,在社会活动中,当一个人或一小家的人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家支群体就会站出来帮忙解决,在遇到困难时予以帮助是家支制度的一项基本义务。因此,与西方社会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家支”是彝族社会的基本单位,离开家支,个人独立生活基本上是无法想象的。正是这样一种家支套小家庭的社会结构,强化了族群的团结程度,作为一个文化整体,促成了民族性格的内向性格。

四、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策略微探

  民族旅游开发策略指的是对某类民族旅游资源或某个民族区域进行旅游开发时应该遵循的路径和策略。就国内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正在蓬勃发展的民族文化旅游实践,近年来有学者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测试展开了零星探讨。从研究内容上看,已有文献以对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的一种感性认知和定性描述为主,对不同民族文化特质及其与文化旅游开发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具体民族文化旅游整体开发展开深入讨论的文献很是稀缺。文献都将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策略理解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类型,而非对某个文化整体进行旅游开发时的整体策略,这种将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狭隘化的做法是不妥的。我们认为,民族文化是有着其文化特质和文化性格的有机体,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的探讨应基于民族文化整体。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文中的彝族文化旅游开发策略指的是在旅游开发中,当我们将彝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待时,应采取的路径谋略。

  (一)彝族文化应采取以保护为主的控制性开发

  对内向型性格的彝族文化来说,前台公共性文化和后台隐秘性文化之间可谓泾渭分明,后台隐秘性文化呈现出内敛性、排外性、内向性、自我中心、擅长分析等特点。内向型性格的彝族文化的这些特征注定了其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之间则存在一种固有的不适应关系,对其应该采取以保护为主的控制性开发策略,若不顾这一事实,对彝族文化旅游横加开发,注定会导致种种问题。文化可分为与特定物质相连、以相应的物质形式呈显的“显性文化”与以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构成的,不易被感知的,却往往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的“隐性文化”。隐性文化就不适合开发成旅游对象,也不能开发成旅游产品,否则将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极大地破坏。对彝族文化而言,“显性文化”指的就是符号化的具有公共性的前台文化;“隐性文化”则指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的后台文化。彝区富有竞争力的旅游资源比比皆是,但各级政府大力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却始终难能如愿以偿,这与彝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文化旅游之间的不适宜性不无关系,需认清彝族文化性格与彝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不适宜性,采取以保护为主的控制性开发策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鞠熙]死亡观念与城市空间
下一条: ·[张勃]寺庙与北京居民的休闲生活
   相关链接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
·[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
·[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
·[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王丽清 董秀团]彝族土主信仰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陈永香 等:《彝族史诗的诗学研究——以<梅葛><查姆>为中心》·[叶宏 李金发]神话的结构与彝族生态文化
·[李娜]方山彝族俚濮人的生产习俗与民间信仰·[曲木铁西 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祖送灵仪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