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大师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大师

吕蓁立:一位民间手艺人的大国工匠情怀
  作者:任朋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3 | 点击数:10457
 

  吕蓁立说在以前,贴年画听茂腔戏是高密城乡百姓不可或缺的年俗,人们在看画、听戏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以画中人物形象为道德标杆,如高密人耳闻能详的《二十四孝》《姑嫂闲话》《百寿图》《三娘教子》等,用这些年画故事教育孩子知情达理、尊老敬贤;用《八仙图》《天河配》《许仙》等引导孩子了解民族历史文化、养成勤劳善良的性格等等。谈到传统文化保护,因眼下不少年轻人妄自菲薄和盲目崇外,吕蓁立眼中满是担忧:“当然,我不是排外,不是拒绝接受外来文化,而是说要有扬有弃,我所画的扑灰年画不也吸收了许多西洋画的技法吗?我们是强调要固守住本民族文化的根。”

  “现在,人与人之间最缺乏的就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吕老一言以蔽之当今社会的世风日下。“恢复并推行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在这方面,一直流传于民间的高密的扑灰年画与茂腔有着天然的优势。”

  

高密扑灰年画:《文财神》吕蓁立绘制

  在茂腔与高密扑灰年画的关系上,吕蓁立说:艺术是相通的,扑灰年画的许多题材就直接来自茂腔,这类年画通常叫戏出人物。《天河配》《许仙游湖》等本身就是典型的茂腔戏。在高密,家喻户晓的茂腔戏给高密扑灰年画的创作提供了素材,高密扑灰年画的热销扩大了高密茂腔的影响。“我本人就是个戏迷。”吕蓁立说:“茂腔给了我若干创作灵感,拓展了我的思路,构图时舞台形象的动感经常浮现于眼前,笔下的画面人物也会随之灵动起来。”吕蓁立同高密文化圈的李家全、王金孝等是茂腔票友,他们经常举行文艺沙龙自娱自乐。茂腔美丽的音符,同画笔下的绚丽色彩交织构成了吕蓁立艺术创作的激情。他早年创作的《三娘教子》戏出人物造型,画面细腻清丽,线条流畅,人物表情生动丰富。在绘制方法上运用了传统扑灰年画的绘制手法,在色彩的运用及线条细节的处理上则凸显了西洋画的优点。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吕蓁立一直坚持博取众家之长,虚心学习、不墨守成规,厚积薄发,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从高密扑灰年画众多的流派、众多的传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高密扑灰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多次参加全国性的非遗精品展览活动。其代表性作品有《家堂》《财神》《三星图》《福禄寿》《五子登科》《仕女图》《八仙》》《三娘教子》等,均为高密扑灰年画上乘之作,其中《百年和合》《盛世集锦图》《祝寿图》等在国内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首都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收藏。

  

高密扑灰年画:《渔翁得利》吕蓁立绘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艺网 2018-02-06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传承蓝与白之梦:吴元新和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下一条: ·凤凰纸扎:篾骨纸裱的彩绘精灵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