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朝戈金:从三个故事看文化遗产保护与“民心相通”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03 | 点击数:7856
 

  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民族中间长期流传着的麦西热甫,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麦西热甫是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载体。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艺表现形式,该项目集纳着成系列的民俗实践和表演艺术形式,将饮食和游艺,音乐和舞蹈,戏剧和曲艺等整合为一体。不仅如此,麦西热甫还是民间的“法庭”,负责断是非,调节冲突,也是“课堂”,教导民众礼仪规矩、道德伦理、文化艺术及传统知识等。这就等于说,一宗综合性的民间文化遗产,以其生命力和影响力,参与了社会文化的模塑和建构。

保存“猎鹰训练术”和“诺鲁孜节”

  其次,如何结合《公约》精神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交流。在《非遗公约》的框架下,教科文组织建立起来的三类非遗名录连同国际援助一道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重国际合作机制。与生物进化的线性特征不同,文化的进化往往是通过非线性的方式达成,有时可能要跨越遥远的时空距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对于人类进步而言,其意义和作用,往往超乎我们的预想。文化交流上的难和易,也往往都与文化交流的特质有关。

  通过《非遗公约》名录观察文化合作的现状,颇能说明问题。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按主题统计,海洋与海岸49处,陆地建筑149处,文化景观103处,林地91处,城市190处;按跨境计,共有37处(其中文化遗产19处、自然遗产16处,混合遗产2处,濒危遗产1处),虽然涉及65个国家,但在已列入的1073处遗产中占比不高。

  综观非遗名录中,有个现象引起我们注意,那就是一带一路国家完成的跨国联合申报,比起其他地区来,在数量上多,在参与范围和规模上也比较大,且不论《非遗公约》较之《世遗公约》还“年轻”太多:在一带一路国家已列入名录的258个项目中,有20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联合申报的,占所有联合申报项目的三分之二。其中有两个项目的联合申报超过了10个国家:一是“猎鹰训练术”:一宗活形态人类遗产,由18个国家联合申报;二是“诺鲁孜节”,由12个国家联合申报。一看便知这两个项目都是主要在传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主导下完成的。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牵头发起“猎鹰训练术”的联合申报,参与国家还有奥地利、比利时、捷克共和国、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大韩民国、蒙古、摩洛哥、巴基斯坦、葡萄牙、卡塔尔、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叙利亚,这些国家横跨亚洲、欧洲和非洲。

  诺鲁孜节由伊朗发起,参与申报国家还有阿塞拜疆、印度、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联合申报的项目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就是这类文化遗产拥有诸多共享因素的一个表征。

  假如我们看一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机构就“猎鹰训练术”所作决议,就会对《非遗公约》及其《操作指南》所蕴含的理念有更为切近一点的理解。决议指出:猎鹰训练术最初是一种获取食物的方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传统在社区内部和不同社区之间逐渐形成了与自然保护、文化遗产及社会参与的更多关联。

  训练猎鹰,繁育它们,与它们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成为许多国家的常见做法,虽然在一些具体环节上有所不同,但训练猎鹰的基本方法,大体上是相同的。训鹰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一个群体,还认为训鹰活动意味着与过去的联系,与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传统的联系。

  决议特别强调该传统为相关社区提供了归属感、自豪感和持续感,以及增强了文化认同。也强调该传统对“自然状态”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保护猎鹰物种的积极意义等侧面。

  这里传递了至少这么几层意思,包括但并不限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助于增强关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包容;有助于与鼓励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彼此欣赏和对话;有助于增强特定文化传统的社区和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有的小心谨慎,取用有度的态度;有助于在动物的使用和驯养过程中,具有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也就是说给予动物应有的关爱和尽量顺应它们的天性而与它们建立关系等。这些层面的考量,乃是一种既尊重不同文化传统,又符合现有联合国人权文件精神的立场。这里鲜明地、毫不含糊地传递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直接关系,进而对这种关系对人类社会的长久发展的意义做出了比较完整的阐释。

  共同参与“诺鲁孜节”申报的12个国家在地域上相邻,文化上长期相互影响,具有彼此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事象,这并不难理解。从联合申报这个行动本身,也可以看到历史上丝绸之路在推动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方面的直接的或潜隐的作用。另外,这种基于扩展的分批多次申报的过程,也是增进相互了解和彼此欣赏的有益实践。

  “诺鲁孜”意为“新的一天”之意,具体时间指春分之日。从这一天开启的新年庆祝活动往往也是人们祈求未来生活繁荣的日子。在大约为期两个星期的节庆活动中,相邻各民族民众用象征纯洁、光明、财富和生命活力的饰物装扮环境和居所,与亲人们围聚在餐桌旁,享用大餐。也会隆重装扮起来,探亲访友,与邻里交换礼物,对长者表达敬意等。大型的公共仪式活动也会以多种方式进行,音乐、舞蹈、其他类型的街头表演等,都构成了诺鲁孜的组成部分。

  评审机构在决议中认为,诺鲁孜节日实践的开展,涉及民间文化活动的诸多方面,包括庆典、仪式、游戏、餐饮、音乐、舞蹈、口头艺术、手工艺等。因此,该遗产项目有助于加强社会的文化认同和持续感,有助于通过家庭和公共集会促进和平和谐和相互尊重,并通过社会之间的互动,增进不同社区的彼此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该传统也会借助大众传媒、英特网、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其他方式向更远的地区传播。而据联合国新闻报道,现在全球每年有3亿人在3月21日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非遗里的跨界共享与“民心相通”

  第三,如何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界共享与增进“民心相通”的话语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只有了解了这个“家底”,才能真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布歇在其题为《文化间交流的语用学:一个矛盾视角的有界开放性》文章中,解释了为什么文化间沟通总是应该在语境中进行,尽管在文化交流中通常会产生误解,但人们可以争辩说,促进相互理解实际上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要成为文化间的人,沟通不能被偏见所侵染。人类无法避免评估各种情境、语境、关系、人群和文化。关键是持有相互尊重和开明的态度,而不是鄙夷和偏见。只要承认人类各种互动方式都是有意义的,以及他们行动或相互行动的逻辑是多元化的,文化间交流就变得更加可敬。价值理解是良善和合理的,因为这种多样性和多元性总是使社会充满活力,乃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促进现代生活的创造性和互动性。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的快速发展和深入人心正好为我们创造了文化间沟通和交流的特定语境。

  “民心相通”的话语资源,在我们熟悉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都能观察到,例如近年来列入2003年《公约》名录的烤馕制作和分享文化、蒙古包制作技艺、皮影戏、剪纸艺术等等,到处都洋溢着文化彼此影响的痕迹,到处都体现着人类极为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再创造能力。而且,就以“沟通民心”而言,从口头传统(如玛纳斯、格萨尔、江格尔、兰嘎西贺等史诗)到表演艺术(木卡姆、阿依特斯、呼麦、多声部民歌),从传统节日(端午、春节、中秋、清明、泼水节)到人生仪礼(成年礼、婚礼),从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珠算、二十四节气、中医针灸、太极拳、少林功夫)到传统手工艺(宣纸、龙泉青瓷、坎儿井、多民族的乐器),这些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不论进入公约名录与否,大多跨界共享,通过民间互动,交流对话,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文化互鉴,往往比那些官方设计并推行的规划,更为有效和持久。

  前文已述及,“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几十年来已大大拓宽,尤其是通过相关公约搭建的国际合作机制,各国申报或联合申报的遗产项目逐步进入国际视野,从整体上提升了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也促进了人们对保护文化遗产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56个民族,说着130多种语言,语言系属复杂。他们操持着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发展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方性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和文化,既是顺应环境的结果,也是指引人们更好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关于文化遗产领域的探讨,对理解中国的文化格局和现状,也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郝时远在其题为“‘一带一路’与文化多样性”的主题讲座中,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多样性如何助力和丰富“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若干问题。他指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周邻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传统的交往关系,其中包括语言相通、文化相通、习俗相通、宗教相通等因素。例如新疆地区的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与中亚几个国家都能够相通,跟西亚的国家也能够相通,甚至与其他穆斯林国家也能够相通。这是我们的优势还是劣势?承载这些文化的少数民族,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开放中,应该在民心相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公众号腾云2018-01-31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
下一条: ·[张勃]“变风易俗,以致太平”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