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户晓辉]实践民俗学视野下的“神话主义”
  作者:户晓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03 | 点击数:5526
 

  由此可见,实证研究只关注一部分已然和实然,根本无视甚至忽视应然和可然,当然就难以看到完整的人及其在日常生活。换言之,实证研究往往只是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并验证自己的认识,去发现日常生活的既成性,却忽视了日常生活的生成性,看不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根本愿望首先就是实现自己本来就具有的常识感、公平感和正义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实证研究没有在日常生活中看见自由的人,没有把人当作实践的目的,而是仅仅看作认识的手段和工具。所谓只见已然和实然、不见应然和可然,实际上就是只见从事认识活动的民众,不见从事实践活动的民众。不难理解,不仅民众通常很少进行认识活动,而且只有实践活动才是民众日常生活的根本旨趣和根本利害。因此,完整的实践研究需要看到实践行为的本然。所谓完整,不如说是还原其他学科遗漏和遗忘的精神层面及其目的条件,由此呈现人及其日常生活的本然样态。所谓本然,既有经验上的已然和实然的事实,更有实践上的应然和可然的条件。可惜,民俗学一直像其他社会科学把主要精力放在表面的已然和实然现象上,严重忽视了现实中本来就有的应然和可然条件。我们被这种肤浅的成见蒙蔽得太久了!这种蒙蔽造成的怪象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民众尚且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应然和可然,可民俗学者却只见前者,不见后者;当民众都能从应然和可然来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已然和实然之时,固守经验实证研究的民俗学者反而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实践意义与价值的先验性和超验性决定了实践民俗学的研究必须立足实践理性的先验立场和超验立场。如果缺乏这种立场,即便我们在田野中好像直接进入了现实,但仍然可能根本无视日常生活中本来就蕴含的超验意义和先验价值,并且反而会使我们离现实非常遥远,让咫尺变成天涯,让空间上的临近变成时间上的遥远。也就是说,实践民俗学的观察不能停留在经验现象的已然和实然上,而要超越这种已然和实然。实践民俗学不仅要补上并且看见实践的应然和可然,还要立足实践理性的应然和可然的目的论立场来看经验事实的已然和实然。这并非学者的个人爱好,而是日常生活本来就已经蕴含的超验意义和先验价值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

  既然是实践,当然就不仅有过去和现在,更有未来;不仅有已然和实然的行为事实,更有应然和可然的目的条件。从实践上来看,应然和可然是已然和实然的目的条件,应然和可然是衡量已然和实然是否如意、能否达标的目的条件,已然和实然则能够反映出应然和可然的实现程度及其原因。由此来看,作者强调的“朝向当下”也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时间维度,而是应该包含着实践理性目的。

  一旦从实证立场转向实践立场,我们关注的重点就会从当代社会的神话主义转向从事“一种新型的文化生产模式”(第17页)的实践主体及其理性目的。我们就可能看到,当代神话主义实践具有超功利、超现实和超世俗的神圣性,也具有无(实用)目的的合(理性)目的的审美性,这些正是它的理性目的的表现形式,也是它的神圣性在当代的体现。现实越是不具备正常的实践条件,现实越是不尽如人意,神话主义实践中蕴含的超越动机就越强烈。这指的不是个体心理的抽样统计,而是实践的理性目的,因为心理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心理都是变动不居的,而且或多或少的人还可能一直处于理性沉睡的心理状态。因此,只有超越实证的盲视才能获得实践的洞见。只有在实践研究层面才能更直接地触及中国现实的根本问题,才能更好地彰显神话主义实践的当代意义与社会价值,才能真正有效地突显神话主义与“文化的重建、全球化、文化认同、大众文化、公民社会”的实践关联。
 
(本文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5期;注释及参考文献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吉国秀 李丽媛]作为生存策略的农村民俗: 变迁、回应与中国社会转型
下一条: ·[吕微]神话作为方法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
·[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吴新锋 胡港]甘肃泾川文旅景区中的西王母神话主义·[高健]神话主义与模棱的原始性
·[张多]抖音里的神话:移动短视频对中国神话传统的重构·[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高健]时间起点、时间跨越与时间压缩·[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
·[洪允姬]过去与现在如何通过神话相遇?·[段友文]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建构与乡村价值发现
·[李向振]当代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是什么?·[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与“朝向当下”的神话学
·[祝鹏程]“碎陶镶嵌的古瓶”:袁珂的中国神话普及写作·[郭倩倩]民俗学的理论范式转型
·[高健]元神话、神话剧本与民族叙事·[户晓辉]胡塞尔与民俗学的普遍性诉求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王杰文]“实践”与“实践民俗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