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李牧]民俗、艺术及审美经验
——兼论季中扬《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作者:李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1 | 点击数:5592
 

      二 艺术民俗或民俗艺术的二重性

      季著中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民间艺术是艺术吗?”这一本体论的问题已经在上述讨论中得到回应:民间艺术当然是艺术。季中扬进一步认为,民间艺术不是单纯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而是民众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因此,在民间艺术作为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的同时,前者必定可以丰富和扩展后者的学理和经验。自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始,中国学界关于以民间艺术为代表的民俗的二重性讨论便逐渐丰富,许多学者强调民俗学方法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试图在实践中将民俗学与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相融合,致力于构建以民俗学与艺术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张士闪《艺术民俗学》和陶思炎《民俗艺术学》即为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笔者大体认同上述学人的取向,将民俗与艺术的相关性或相似性作为研究的前提,把“民俗性”和“艺术性”看作研究对象不可分割的两个特性。在笔者看来,无论是艺术民俗学抑或是民俗艺术学,其研究对象应首先是具备交流功能,作为群体内部成员之间交流媒介的民俗事象。然而,并非所有的交流方式或媒介都可纳入丹·本-阿莫斯所谓“民俗”的研究范畴,只有蕴含艺术性的交流方式方可称为民俗,而艺术性本身只有在交流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另外,对于何谓“艺术性”的解释和判断,需要处于交流过程之中的各群体及个人的认同和接受。但是,在交流过程中,除了体现出艺术性外,每一民俗事象往往同时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这些“非艺术性”往往与民俗的“艺术性”紧密相连,但它们的存在并非是民俗成为艺术的充分条件。因此,作为交叉学科的艺术民俗学或民俗艺术学的研究重点应是民俗的艺术性,即民俗事象之所以能被认作“艺术”的内在特质。所谓民俗的艺术性是一个审美概念,是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而艺术民俗或民俗艺术则是研究对象所属的经验性范畴。兼具民俗性和艺术性的民俗事象即为艺术民俗或民俗艺术。

      美国著名民居及民间手工艺研究学者格拉西在《关于民间艺术的构想》(The Idea of Folk Art)一文中有以下精彩论述:“民间艺术产生的土壤,是与产生康丁斯基和毕加索的土壤不同的。后者的产生和被重视,大体是由于商人和学者的兴趣,而民间艺术的产生,则是由于创作它们的人的需要。当织布的人坐在自己的织布机前,当敬拜者将自己的额头触碰铺在圣殿地上的垫子,在所有类似的情境中,民间艺术本身并不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或者是人们为了追逐异于现代艺术而重建的另一种潮流,它实际上是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之中,人们总是能发现和创造各种事物来寄托他们自身的情感,表达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对浩瀚宇宙的敬畏之情。在这个意义上,这些被发现或者所造之物便不再是民俗的,而是艺术的。”格拉西的洞见对研究民俗的艺术性有诸多启发。首先,他强调了艺术民俗/民俗艺术的特殊性。艺术民俗/民俗艺术不同于精英艺术,二者的差异性以及前者的内在特质,决定了艺术民俗/民俗艺术有其独特的内部与外部规律。其次,他强调了民俗的艺术性和民俗的其他属性,特别是实用性(功能性)的关系。他认为民俗的艺术性不能脱离民俗的其他属性而存在。另外,他强调了创作主体在“生产”民俗艺术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格拉西看来,创作主体是将日常生活转化为艺术活动的重要推手。最后,格拉西注意到民俗与艺术的相互差异。他意识到,民俗向艺术的转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同时,格拉西也提示我们:当民俗转变为艺术以后,原先以精英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艺术学理论与方法论便应适用于民俗研究,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全面理解和准确阐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钟敬文]教师节感言
下一条: ·[马昌仪]杨宽关于神话研究的书简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