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常州市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初探
  作者:黄明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05 | 点击数:4403
 

  四、另辟蹊径、将难点转为亮点

  如果说吟诵项目因为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可以尽可能贴合规范去做,那么锡剧项目我们因为不具备客观条件,就只能另辟蹊径了。

  锡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吴雅童先生是国家一级演员、常州市锡剧院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与锡剧为伴,先演小生,后以丑角出名,塑造过200多个艺术形象,深受戏迷喜爱。锡剧界素有“唱煞王彬彬,做煞吴雅童”的说法,说的就是吴雅童长于表演。项目启动时传承人已基本无法配合拍摄,工作小组商定围绕吴老身边的亲戚、同事、朋友、学生开展,努力寻找他艺术人生不同阶段最亲密、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拍摄,如:解放前搭档演出幕表戏的同事姚澄、沈佩华;50年代建立常州锡剧团后的同事孙中、冯玉萍;60年代锡剧团的后辈丁甲飞、许志良、吴小英、刘平鸽、居亦琴 ;80年代的学生吴佳伟、马惠平、徐标新、孙薇;舞台技师汪祥官、儿子吴小童。前前后后有效采访传承人亲人、学生、同事等相关人士共16人,录制过程以倾听和启发式追问为主,共拍摄口述片10小时,整理采访记录文字稿16.5万字。包括吴老2016年4月14日离世,当时有很多外地的同行、专家、学生以及社会知名人士、戏迷参加,我们也及时记录了追悼会仪式的全过程。

  项目实践片部分,我们精心挑选了多部吴老生前代表性剧目,如《红楼夜审》、《双珠凤》、《珍珠塔》、《梁祝》等,对其经典选段进行舞台复排音配像,多轨录音并配4个机位拍摄,包括幕前、幕后大量花絮视频。有30多位演员、乐队、化妆、舞美、辅导老师等参与,其中《冒雨戏相》、《炼印》、《五姑娘老虎虽瘦威风在》是首次进行乐队录音、首次复排,所有录音都进入录音棚重新缩混制作。

  教学片以吴雅童儿子吴小童为授课对象,邀请早年和吴老同台的丁甲飞老师教授小生的表演和演唱技巧,邀请早年和吴老同台的许志良老师教授吴老丑角的表演和演唱技巧。在场景安排上我们采用老师在台上教学示范,学生在台下听课的形式,采用多机位记录。在后期文献片制作时,在省非遗中心的指导下,再配以吴老的原始表演资料以同步小窗的形式一起做教学展示。

  综述片的时间有限,吴派锡剧又属于传统戏剧,有大段的唱段和表演要展示,我们即尝试在后期剪辑中把占时最长的表演和采访叠加交替剪辑,既节约了时间又让片子更生动、好看。在文献收集上尽量挖掘吴老生前的各种资料,把工作做广、做全、做细,尽力还原出吴派锡剧艺术的全貌。

  五、成果提交严格依照规范标准

  着手成果提交时,新的《操作指南》已印发,我们仔细研究后,完全依照第52页“文献的命名与保存”的框架来整理资料。“采集文献”文件夹是全部原始片资料,也就是工作中所有文件的整理(收集加采集),包括原始文件和过程性文件,具体参照第45页框架整理。“精选照片”文件夹按照《操作指南》第46页的要求建档,所有图片做好图注,内容包括身份、姓名、地点、事件,并根据具体内容增加其他标注信息。对口述文字稿的编辑,首先以速记方式对口述史访谈录音进行文稿转录,并在速记稿中每隔约10分钟标注对应口述史访谈音频文件中的时间码。在所有文献片的制作中,我们除了前两幅画面按照规范要求制作,还增加了第三幅画面,用以说明该文献片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其中项目实践片根据曲目的自然停顿,用加小标题的方式说明。传承教学片中体现技艺绝活、重要关节点、专业术语的地方也用题板加以说明,同样以小标题的方式分段,尽量完整、全面地体现传承过程。文献片、综述片、工作卷宗及验收报告一式三份,一份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留存,其余两份分别上交至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6年度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名单已公布,我市天宁寺梵呗唱诵项目传承人松纯、常州留青竹刻项目传承人徐秉方在列,其中,松纯89岁,徐秉方71岁。新的工作即将开启,我们也将更好地领会文化部要求,吸取同行们的先进做法,不断总结提升,尽善尽美地做好今后毎一项工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17-02-04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孙发成]非遗保护中传统手工艺人的蜕变
下一条: ·[王学思]把思考留给每一位观众——观纪录片《老祖的声音》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
·文旅部非遗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