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震后8年,羌族文化美丽重生
  作者:中国民族报 综合报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5 | 点击数:5418
 

  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提升传承能力

  为提高“非遗”保护水平, 2015年,文化部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决定委托有关高校、设计企业等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的教育培训工作。

  羌族是一个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羌族文化遗产以民间遗产为主,主要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汶川大地震使依赖于口传心授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了毁灭性打击。国家“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实施,对于壮大羌族文化传承人队伍、提升传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禹羌文化机构,推动文化普及,助力研究走向深入

  北川禹羌文化历史悠久,2011年、201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羌族文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羌绣之乡”。震后建成的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建筑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馆内设施完备,其中包括羌族文化生态场景复原区和多媒体电教设备。目前,该馆已成为全国大禹文化和羌文化专家、学者进行探讨交流的场所。

  2012年,北川社科联成立后,利用禹羌文化研究中心、羌族民俗博物馆等阵地,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于2015年创建了禹羌文化普及基地,推动禹羌文化研究走向深入。

  中国古羌城: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四川茂县是成都至九寨沟的必经之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汶川大地震使茂县境内的羌族碉楼、羌寨、羌族古墓葬群等遭受近乎毁灭性的损毁。为保护濒危的羌族文化遗产,茂县决定开展中国古羌城建设工作。

  2013年,占地面积3000余亩、总投资近10亿元、汇集各类羌族建筑风格和各种古羌文化元素的国家4A级景区中国古羌城正式营业。这里不仅是旅游景区,有萨朗广场、羌王官寨、牧业区、狩猎区、神庙等景点,同时也是“非遗”传承基地,有羌族博物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以及多个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目前,中国古羌城的游客量日均达5000人次。

  影视作品:用影像传播羌族文化的精气神

  汶川大地震后,由于各方关注,羌族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出现了“井喷”。2014年,表现汶川受灾羌族民众异地重建家园的史诗性影片《迁徙》上映。该片根据羌族作家谷运龙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展现了从大地震的悲怆到走向新生活的豪迈,也表现了汉羌民族融洽相处的和谐之美。

  前不久,由羌族导演艺兮执导的纪录片《神性的天空》在网络平台播出,该片入围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该片没有解说词,以纯纪实手法拍摄,讲述了以杨水生、杨贵生兄弟为代表的羌族“释比”传承羌文化的故事。

  2014年问世的首部羌族母语微电影《莫朵格依》,同样是由艺兮执导的。影片讲述了羌族少女依娜在城市与羌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选择,体现了青年一代传承羌族艺术的使命感。

  此外,《云上的人家》、《蝴蝶今夜降临》、《欢迎你到阿尔村》、《古堡之吻》、《九里香》、《闻香识途》等一批电影,都是聚焦灾后家园重建和羌文化保护的影视作品。

  “羌绣计划”:实现文化传承与妇女增收

  羌绣是羌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震后,羌绣产业承担起了灾后生产自救和传承文化的双重使命。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实施了“羌绣计划”,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羌绣产业。当地妇女按照帮扶中心的要求参加技能与生产培训,培训合格后领取绣片回家绣制,完成的羌绣作品再通过公司对外销售。上万名妇女因此掌握了羌绣技能,实现致富增收。

  北川羌族自治县也大力发展羌绣产业。据统计,近8年,北川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共培养出1.2万名合格绣娘,其中包括14名各级“非遗”名录中的羌绣传承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6年5月13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年画中的猴文化
下一条: ·百年侗戏述说百年故事
   相关链接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
·[柯小杰 余林玲]民俗与旅游相融合 打造羌族文化名片·[杨杰宏]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
·[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
·[卞世香]关于羌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几点思考·[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林继富]十年,非遗保护的羌族经验
·[马小鸿]文化空间视角下羌族瓦尔俄足节文化的传承·王明珂谈人类“村寨”中的女巫恐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地震灾害对于尼泊尔文化遗址的冲击·[张朴]羌族边缘区人口的演变及构成特点
·[焦虎三]羌族服饰发展概要·[陈春勤]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
·[焦虎三]传统与回归·[周毓华]羌族族群记忆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