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晓峰]论村镇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作者:陈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03 | 点击数:5369
 
第四,村镇文化的多元性还表现在广大农民审美需求的多样性。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的经济消费水平、多种文化传统背景、多层次的知识结构以及多样式的文化管理体制,造就了农民多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使几乎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拥有自己的欣赏者和知音者、参与者。例如:从最原始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笑话到当代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影视文化,从扭秧歌到交谊舞,从民间的“泼水节”到法定的“元旦”、“五一”节,都有自己的知音和实践者。不同层次农民的精神生活有不同的需求,同一层次农民的消遣、娱乐方式也各不相同。
第五,村镇文化的多元性,还表现在外来各种文化的涌入,引起中外、城乡等各种文化的撞击、渗透,给村镇农民的道德价值标准、思维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等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既带来了活力,使村民们大开眼界,汲取了各国、各地人民优秀的、丰富的文化;同时又有一些负面的东西,这些负面的东西与农村农民性格中的阴暗面相结合,可能产生一些对农民和整个农村社会有害的后果。但我们不能不开放,只有在引进、消化、认同、吸收、甚至撞击、竞争的过程中,才有比较和鉴别,从而繁荣、丰富村镇文化,提倡有益的,抵制有害的,打击犯罪的。
第六,村镇文化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的多元性,即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兴办文化的格局。过去,农村文化工作一直是官办一统的,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经费、发奖等都由各级文化部门统一安排,文化干部是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工作的“战场”由文化干部自己确定,全社会的文化活动只许文化部门一家经营。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这种单一的文化体制已不适应村镇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今天的村镇居民可以说具备了进行一定文化消费的经济能力,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开始有了从事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的精力和时间,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变“要他干”为“他要干”,各种自娱自乐的、自发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乡镇企业文化、村落文化、影视文化等都各成体系地蓬勃开展起来,村民自筹资金兴办的秧歌队、业余剧团、舞厅、卡拉OK歌厅、录像厅、游艺厅等层出不穷,方兴未艾,社会各界“三下乡”(科技下乡、文化下乡、医疗卫生下乡)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市场文化也在文化市场的引导下进入农村千家万户。
市场经济条件下,村镇社会生活的多侧面、多领域、多样性,导致了村镇文化构成的多种类、多因素、多元性。村镇文化的多元性现象,大致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节日文化。节日文化又称节庆文化,主要指村镇广大劳动群众在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喜庆活动。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每个传统节日又总是伴有动人的传说,尤其是具有源远流长、相因成俗的节庆活动方式。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大多数群众居住在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多相对集中居住在同一村镇,他们世世代代在一个地区生息繁衍,因而保持着各自庆贺节日的方式。这就构成了村镇文化中风格迥异的节日文化。例如:傣历新年,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节”。届时,既有唱歌、跳舞、泼水等祝福活动,也有祈求丰收的“堆沙”及男女求爱的“丢包”活动。再如:西藏人民每年初秋要举行为期7天的洗澡节,届时,藏家男女老少都要带上帐蓬、衣物、食品,奔向河边溪畔,争相下水沐浴、濯衣,然后就地住宿,尽情玩乐豪饮,欢度节日。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份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也是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主要活动是摔跤、赛马和射箭,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电影、文艺、体育表演、图片展览等文化活动。除此之外,每当遇到元旦、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六一儿童节等新的节日,村镇居民总是采取各种方式欢天喜地地庆祝一番,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在村镇文化中,节日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郑筱筠]傣族《兰嘎西贺》故事不同版本原因初探
下一条: ·[黄莺]泰国民族宗教概况
   相关链接
·[关伟铭 关志和]「同源异脉」系统性保护民俗活动的完整文化特征·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葛荣玲]遗产研究:理论视角探索·[李子贤]神话王国诸相
·[周乾松]加强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需严格实施保护方案·[张皋鹏]羌族妇女传统服饰地域性差异研究
·[徐赣丽]乡村智慧: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