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黄鈜]从黎语词汇看黎族社会的发展
  作者:黄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5-07 | 点击数:23676
 
 “稻米”一词,壮傣语支和侗水语支的形式基本一致,应是同源无疑。而黎语为mu:m[3],与同语族其它语言显然不同。从声母上看,壮傣、侗水两语支的发音部位都很接近。壮傣语支主要为舌根音,侗水语支则发为喉塞音;在声调方面,除了南部壮语和傣语属于单数调外,其它语言都是偶数调;韵母都是复合元音组成,比较而言,黎语的声母形式是双唇鼻音m,韵母则是以鼻音作韵尾。这样明显的差异,说明黎族的水稻栽培与大陆上的侗泰语诸民族并非同时同地进行。也就是说,黎族迁居海南岛前,侗泰语先民还未掌握野生稻的栽培技术。对“禾苗”、“种子”等词汇作比较分析后,更证实了以上结论。“禾苗”的早期读音应为复辅音声母kl。因为,壮傣语支内部,至今仍有个别语言或方言土语把这个词读成kla[3],如壮语横县话。傣语、侗语、水语的k声母和临高话的l声母都是由kl分化而来的,而壮语方言土语的kj和布依语的ts也是kl演变的产物。黎语的“禾苗”,在来源上与侗泰语族其它语言的“禾苗”不一致。在黎语里,“禾苗”与“种子”不分,都是“fan[1]”。而在同语族其它语言里却是分开的,两者不能混淆或替代。从这些语言材料中还可看出,临高人是后于黎族迁到海南岛的。与黎族不同,临高人在大陆时已经掌握了水稻的栽培技术后,才迁居海南岛。正因如此,临高话对“稻米”、“禾苗”、“种子”等稻作文化词汇的称呼与大陆上的侗泰语诸语言相当接近。
众所周知,农耕生产离不开耕牛(包括水牛和黄牛),农耕民族对耕牛极为爱惜,很少轻易把拥有相当生产能力的耕牛宰杀。这种情况在壮族民间表现最为明显。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便是壮族民间的牛魂节——给牛过生日。不仅让牛停止劳动,而且给牛喂好料,焚香祭祀牛魔王。相比之下,黎族过去对耕牛则不那么爱惜,遇到喜庆节日就随便宰杀。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在对牛的称呼上,黎语与侗泰语族其它语言也不一样。
侗语和傣语保留了较早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临高话和黎语对“水牛”的称呼很相近。显然,这是临高话从黎语里借进了这个词。据此,可以认为临高人在迁居海南岛前,大陆上的早期侗泰语先民还未懂得训养水牛,但已懂得训养黄牛。临高人是在到海南以后,才从黎族那里获得对“水牛”和“黄牛”的区分认识的。因此,从黎语和大陆上侗泰语族诸语言对“牛”的不同称呼,以及对待耕牛的不同态度来看,黎族分化时,其先民还未懂得训养耕牛,更不用说把牛当作一种生产力来使用了。
另外,农耕民族对青蛙或田鸡非常熟悉。因为,青蛙不仅与农耕季节有关,而且是农耕民族忠实的“天气预报”的使者。每年开春和夏季,每当天气变暖,雨水充足时,青蛙或田鸡就遍地出现,通宵鸣叫不停,此时即为播种最好季节。盛夏季节,若青蛙在田边跳来跳去,张嘴仰望天空,便预示天空将要降雨。由于青蛙在农业生产中有如此重要作用,所以某些农耕民族对青蛙极为崇拜。就拿壮族来说,壮族过去曾把青蛙当作本民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来供奉。至今,壮族民间有的地方还禁忌捕捉青蛙。他们认为青蛙是雷王派到人间的使者,违此禁者,将会受到雷王的轰击。而壮族有些地方,。壮族举世闻名的花山崖壁画的主题内容,就是表现壮族先民对青蛙神灵的热烈礼赞和崇拜;正因为青蛙或田鸡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早就从事稻作生产的壮傣、侗水语支的先民与这种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从他们对这种动物有共同的称呼中,得到了说明。
汉语里的“田鸡”基本上是侗泰语族诸语言(除黎语外)所说的kop[7](即大青蛙)。“青蛙”、“田鸡”这两种动物,在大陆的侗泰语族诸语言的读音较为一致。特别是“田鸡”一词更为明显,即使是后来才迁居海南岛的临高人,也表现出与大陆同语族其它语言有共同的来源。而这两个词,黎语与同居海南岛的临高话,以及大陆的侗泰语族诸语言的说法差别很大。
透过以上这些基本词汇所表示的稻作文化上的差异,证明早期侗泰语族先民还未掌握栽培野生稻时,黎族的先民已迁居海南一隅。
如上所述,黎族先民在大陆生活时,还未进入固定的农耕生产阶段。但是,氏族或部落之间已经有了固定的住地,同一氏族或部落的人组成了村寨,共同生产和生活,并已学会建造干栏式的房屋来居住。这从他们的语言里也可以找到有据的材料。下面是“村”和“房子”这两个词在侗泰语族诸语言里的读音情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清华]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
下一条: ·灾害社会学:努力让人类不做灾害的被动承担者
   相关链接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于海轩]从二人转包公戏看东北人的正义观
·[徐永安 杜高琴]十堰市东岳古台民间祭祀盛衰记(调查报告)·[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王圆圆]分久必合:从“拦门”二元对立元素看社会性别规范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