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
  作者:焦虎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05 | 点击数:9581
 

  正是由于从西周开始的气候恶化,形成了逼迫古羌人迁徙的自然因素,而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证明出的古羌人众多迁徙线路中,起码由北向南(由西北迁入川滇)这条路径图,似乎与这种气候的震荡变化不无关系,故在羌族史诗《羌戈大战》中,当记述古羌人由西北迁入四川,进入今松潘地区时,史诗云:“来到热滋大草原,热滋坝上水草茂。热兹地方天气暖,阿巴白松心喜欢。”[9]记述其迁至今茂县地区时,史诗又云:“金色太阳化冰川,暖风吹来乌云散。严寒冬天将过去,春风吹来日补坝。灾难时日已过去,幸福日子将来临。”[10]在这些史诗段落中,一方面言明了以游牧为主的古羌人迁徙以及生计中对气候的依赖,另一方面,也说明其南迁,对温暖气候选择的必要。日补坝的春风与西北原住地的严寒(史诗中表述为秋日的“大雁行行往南飞”),仿佛只是在简单谈及由秋至春,四季气候由寒至暖的转化,地理与海拔的变迁,但其所反映出向南迁徙的深层背景动因,部份还应是与这一时期,西北气候的震荡与恶化有所关联的。

  这一切正如王会昌论文中的判断:“将数千年来气候的冷暖波动、干湿变化与中国北方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三者用一个时间坐标绘制在同一图上后发现,无论是王朝的兴衰,还是游牧民族的阶段性南下及其南迁的幅度,都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存在着大体同步的共振关系。”[11]换而言之,“气候温暖时期,降雨丰沛,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北撤,与中原王朝和平共处,多为太平盛世时期;气候寒冷时期,气候干燥,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农民暴动频繁,多为朝代更替,民不聊生时期。因此,中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发生与气候变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12]

  二、羌族创世史诗的灾难记忆与判读

  对此问题,我们还可以列举羌族另一首创世史诗《盗火种》(又名《燃比娃盗火》)为证,加以更加详尽的说明。在该史诗中,当记述天神霍都受木比委派深入凡间惩戒世人时,史诗云:“霍都本是恶煞神,心胸狭窄似地鼠,最最快意是整人。洋洋得意到圣山,喀尔别格往下看。尼罗甲格好风光,花果来把树挂满。嫉妒顿生心烦躁,凡人无忧让人恋,更比仙境要好玩,嫉妒之心如火烧。忙施魔法拿令箭,恶毒魔法降人间。天地顿时像黑炭,冷风飕飕浸人骨,大雪纷飞盖大地,凡民惊恐四处窜。蜷缩身子躲山洞,冻死老弱与病残。圣山成了死亡谷,人间春天变冬天。”[13]史诗中虽然将气候由暖转寒的突变结为恶神作祟,但对于当时气候突变的描述还是非常具体的,如:天地像黑炭;冷风飕飕与大雪纷飞,春天变冬天,这些都是气候由暖转寒,典型的带突变性质的特征。当时古羌女首领“阿勿巴吉”与众人商议,不得以只有向外迁移:“阿勿巴吉商议道,天上降下此灾难,没有吃来没有穿,坐以待毙实枉然,同舟共济渡难关。阿勿巴吉走在前,带领凡民出了山。”[14]

  这首史诗是否明确指代出气候震荡与居于西北的古羌人被迫迁徙之间的直接对应联系,笔者以为这源于我们对史诗《燃比娃盗火》最早产生时间与初型诞生地点这两个关键节点的判读。(笔者之所以在地点上选择“初型诞生地点”这种描述,是因为口传艺术诚如帕里所认为的那样,它一旦产生就意味着它是一个可能被艺人不断再加工的变化体,代代传承中艺人们接受和传承的事物注定会叠加于口传艺术作品之中,从这点出发,寻找史诗含义中深蕴的“初型诞生地点”,比对史诗进行全面判断而推断它的过去更为客观,因为不断的再加工,使口头艺术现今的样本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过去。)

  (一)、关于该史诗最早产生的时间。现代学术界一般都认可该史诗为古羌人远古神话史诗,是带源流性质的原始史诗,这说明史诗产生的年代十分久远。

  1.从史诗中描述的气象来分析其产生的时间上限。在《燃比娃盗火》,史诗中的气候明显存在一个由暖转寒的突变,对照先秦古气候,我们可以发现,西周是一个分水岭,此前,古气候为全新世大暖期,西北地区如最有代表性的剖面青海湖QH85—14C孔的分析可以证明,从距今8000年至3000年间,当地植被丰富,森林茂盛,依植被与水热因子之间关系推测,当时最热月气温高出现代2℃,最冷月高出8℃。而西周时期标志着全新世大暖期的结来,气候急速由暖转寒,据全国各地孢粉资料分析,距今3200年至距今2900年左右,中国大陆存在一个明显的降温过程,其时正处于世界性的新冰期第三期,大批喜暖植物从北方消灭,大批喜暖动物(如大象)被迫由北向南迁徙。从古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来判断,笔者认为,将《燃比娃盗火》最早产生的时间(上限)定在西周或以后是妥当的,也是与这一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客观现实吻合的。

  2.从史诗中涉及的物件来分析其产生的时间下限。众所周知,物质是标志时代特征最为显而易见的标签,史诗中的名词,特别是物品名称对于判断史诗产生的年代据有指向性的意义,笔者将史诗一些重要的物件名词列表如下,并引用《羌族释比经典》汉语直译(下表中简称《经》)加以对照:

  《燃比娃盗火》名词表

  居住类 用具类 用具类 用品类 宗教类

  名词 洞 火钳 瓦盆 麻布袋 白石

  《经》 脚来/缩背/弯/就/洞/里/躲了 火钳/拿/且/火种/取了 瓦盆/一个/就/来/取了 口袋/一根/就/来/找 这/石/是/呢/神/石/是

  译文 蜷缩身子躲山洞 拿着火钳取火种 正好拿着一个瓦盆 找来一根麻布袋 这是天界神白石

  能指 住所 取火工具 火炉 口袋 白石神

  所指 洞穴或地穴 青铜(?) 陶器 皮或麻纺织品 崇拜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金文]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下一条: ·[王晓葵]“记忆”研究的可能性
   相关链接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
·[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游自荧]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
·[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
·[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柯小杰 余林玲]民俗与旅游相融合 打造羌族文化名片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杨杰宏]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
·[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