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大师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大师

毕华玉:一位毕摩的使命
  作者:张雁群   摄影/图:田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2-02 | 点击数:5791
 

  难寻传人

  毕华玉表示:“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文字、服装才能称之为一个民族,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要为我的民族文化服务。”

  毕华玉感到了传承有难度,但如果没有人来传承下去的话,所有民族文化都会渐渐消失,失去这个民族的根源。他说:“比如毕摩调的《阿诗玛》尽管有文字记载,但曲调还是凭记忆的。如果没有人来学习,毕摩调的《阿诗玛》也将像宋词一样,只剩下歌词,却没有人能唱出来了。”

  与此同时,毕华玉感到自己年纪渐渐大了,眼睛也不好,他开始考虑找一个传承人。然而,毕华玉和当年自己的父亲一样,面临着寻找传承人的难题:毕华玉唯一的儿子不愿意继承父业做一名毕摩。毕华玉虽然无奈,但他也不会强迫自己的儿子,他尊重儿子的意愿,他说:“会者不要教,教者学不会。”

  现在也有年轻人常常凑到他身边,好奇地翻看彝族文字记录的毕摩经书,向他问这问那。有人开玩笑说,让毕华玉收学费教他们学习彝族文字。毕华玉表示只要你们愿意学,不要钱的。

  每年石林县民委开办民族文化传承人培训班,他都要去上课,教他们彝族的文字,规范用法,同时也传授毕摩文化,民俗礼仪等。

  但是,他想要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并不容易。按照传统,毕摩是家传的。他的儿子是绝对不会学了。毕华玉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爱学、而且有一定学习能力又可以值得信任的人继承他的事业。沉默半晌,他还是叹息着说,最好是家族里的,比较放心。

  相关背景

  毕摩文化

  由于毕摩在彝族社会历史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至在彝族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毕摩文化。

  关于毕摩文化的起源,人们传说毕摩最初是彝族氏族部落的首领。后来,毕摩的地位下降,变成了彝族首领的高级幕僚和参谋。明清以后,朝廷实行“改土归流”,彝族土司被废除,设立“流官”进行统治,毕摩进一步失去其政治地位,变成了专门主管宗教事务的祭司。

  石林彝族毕摩在传承上分为世袭毕摩和师徒毕摩两种,即父子相传和师徒相传,他们都必须精通彝文,熟悉彝文经典,并得到群众的公认。他们的职能是诵经驱鬼、祈福消灾、占卜吉凶、招魂送鬼等。平时,他们是村社的普通成员,参加生产劳动,自食其力,遇有祭祀活动,他们则是活动的主持者,并可以由此获得报酬。

  毕摩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宗教性职能包括:主持生产中的祭祖活动;青年男女结婚时,也要请毕摩主持婚礼,共唱《哭嫁歌》为新人祝福;主持葬礼;为人消灾治病,等等。

  毕摩使用的法器有法帽、法衣、鹰爪、神扇、神铃、神锣、签筒,除上述固定的法器外,毕摩还在祭祖、招魂、驱鬼等活动中根据具体仪式的需要临时使用或制作法具,如神杖、法棍、宝刀、鹿子角、野猪牙、拴鬼链、树叶蓑衣、金银木屑等。

  同时,毕摩也是传统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毕摩通晓彝文,熟悉彝族文献和历史文化。许多彝族原始宗教经典中,有大量反映彝族历史、神话、诗歌、哲学的内容。著名的叙事长诗《阿诗玛》就是用彝文记载并由毕摩传唱保存下来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毕摩因被当做“牛鬼蛇神”而受到迫害,现在毕摩已被正式当做“彝族知识分子”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张雁群/文 田 鸿/图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滇池晨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毕华玉:开“心灵药方”的毕摩
下一条: ·阿诗玛:流淌在血液的歌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
·文旅部非遗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