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羊城最后一个“讲古”人?
  作者:陈祥蕉 赖高第 黄建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4-05 | 点击数:4367
 

  目前看,还是抓住老人群体

  记者:你的听众基本上都是些老人家,有没有想过拓展“讲古”素材,吸引更多年轻听众?

  颜志图:我主要在大新古坛、越秀古坛、文化公园和广州电视台这几个地方讲,听众主要是老人家,所以我多讲羊城掌故。如果我在学校讲,我也会讲革命故事。但我们一向不习惯讲西洋故事。有一次我在市二宫讲,讲完之后,隔壁有个健身室的“大只佬”跑来问,你讲的都是那些旧“古”,能不能讲一些现代故事呢?比如反贪。我说,如果讲那些现代故事,第一,你找材料艰难。如果你找报纸,就会变得很生硬,还不如看报纸。第二,听众多是老人家,如果你讲这些“古”,更加没人听。第三,你看看粤剧,它有没有唱这些现代的东西,如果要我讲这些现代题材,那会比现在还糟糕。现在我在文化公园讲《洪熙官》,我只要看看剧本,备一备课就可以上去讲,这些熟悉的故事很快就能讲,不用花很多时间。

  易中天?我对他了解不太多

  记者:现在有个明星学者易中天在央视讲历史,很有人气,他这种“学者讲古”和“民间讲古”有什么不同?

  颜志图:那个出了《品三国》的易中天?我对他了解不太多。他那种和我们不一样,他属于评述,不是我们这样的说书。说书是一个专门的曲艺名词,有一套排场,有另外的一种艺术规律。“讲古”其实就是讲故事,讲古代的也讲现代的。另外,电台“讲古”的都是话剧出身的,和我们不同。我承认他们是“讲古”,但他们不是说书,他们只是小说的演播,大多数是把书本的语言翻译成口头的语言。他们可以看着本书,对着麦克风念,不像我们说书的要和观众面对面,不能照稿念,全凭记忆,有时要通过肢体语言和神态表情去吸引观众,还要能随机应变、临场发挥。

  记者:现在有没有人来继承你的衣钵?

  颜志图:我现在有几个学徒,经常来的有两个女的3个男的。有些学徒是华师大历史系的,他们还做了一个广东说书网,希望将讲故事这种艺术传播出去。如果他们以后做老师,也能把这种讲故事的技巧运用到教学方面。有些学徒还是中学生。我写了一些关于“讲古”技巧的理论,但不打算出版,我就这样送给他们。有一个学生每个星期六去文化公园听我讲,收场后大家坐一坐,有时叫他讲一讲,我提一下意见。有时我上场之前叫他讲一段短的,讲完之后我才讲,留个机会给他开声。“讲古”不能自娱自乐,讲古是自己辛苦,乐到别人,乐不了自己。如果一边走一边唱歌,人家看到会说你很开心,但如果一边走路一边讲话,人家就会说你是傻的。(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 2007-04-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颜志图:不做羊城最后一个讲古佬
下一条: ·广州最后一个讲古佬后继无人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
·[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