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徐赣丽 郭悦]当代民间文化的遗产化建构
——以广西宝赠侗族祭萨申遗为例
  作者:徐赣丽 郭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21 | 点击数:14722
 
宝赠人认为萨很灵验,能福佑众人,所以要祭。村民反映:“像我们的石板路,不知道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从来没有发生过地虚,都完完整整,都是那个萨保佑。像其他地方都挨过地虚,他们的石板路都脆了。我七十多岁从来没遇到火灾。人杰地灵才可以保平安啊。”“萨坛很灵的,有人出去打工之前,都会很早到萨坛这里拜。”当地人祭萨的主要目的就是求平安,“求萨不管个人还是集体求,最先就是要消灾啊”;“我们都是求身体健康,国泰民安,没有求当官的。我们这里风水不怎么好,所以就求个平安好了”。也有人认为萨能够影响风雨雷电等诸神,使其保护庄稼,“我们祭萨是因为萨帮我们老百姓种养啊”。
祭萨在宝赠分为大祭和小祭。小祭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寨性的,每年二月的第一个卯日(即萨的生日)大家都会聚集萨坛举行祭萨活动;还有每个月的初一、十五,管萨[7]代表全村人去给萨岁上香,烧纸钱,放鞭炮,祈求萨岁保佑全寨。另一种是个人(主要是妇女),于农历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或正月、十月初八祭祀;是日,中老年妇女各自携带茶油、茶叶、黄豆、米花到坛前打油茶祭供[8]。此外,如果发生月蚀、日蚀、瘟疫或意外事故时,及外出打工前,也会有不定期的祭祀。小祭活动都很简单,大多流于个体的私人行为,缺乏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大祭每隔七年举行,增加抬萨等活动,更为隆重。这里,我们主要关注作为地方集体活动的大祭。
 
二、祭萨遗产化的目的和手段
 
在全国各地申遗浪潮的推动下,2008年宝赠祭萨列入市级“非遗”名录。2009年,在龙胜县政协和人大两会上,县政协年度专题调研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与保护祭萨。为了获得更高价值,2010年开始为升格为广西自治区级“非遗”而积极努力。为了申遗,宝赠祭萨必须从大多属于个人的小祭行为转化为村寨集体举行的大型仪式,但当地的祭萨活动从1980年代恢复以来到2009年还一直未举行过大祭。于是,在当地文化精英HZJ的积极倡导、参与,以及龙胜县文化馆的配合下,宝赠村民积极响应,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恢复设计祭萨环节,在全寨人的共同努力之下重新举行大祭。为申遗而举办的祭萨活动在内容和程式上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中的现状与发展态势,以及人们对其态度与观念的转变和积极利用。
(一)遗产化的目的
祭萨对于宝赠人来说,最初是为了凝聚民心。当地老人说,他们当初从贵州那边迁来,经过了几代人,人心分散。为了寻求精神支柱,促进团结,便组织人员到贵州那边把萨岁接过来。之后,有了统一的精神信仰,大家都比较齐心了。只要是需要集体一起做的事情,大家都积极合作。正如赵世瑜所指出的,民间信仰是各地方强化社区传统或地方文化传统的产物,如地缘集团或宗族这样的血缘集团,需要强化其凝聚力,往往会在本地的民间信仰上下功夫[9]。今天,对于宝赠大多数民众来说,祭萨是为了纪念祖先和求得平安。
而在政府和文化工作者那里,举行这样的活动是为了保护和弘扬侗族文化,并借此发展地方经济。把祭萨当作民间文化遗产加以宣传,把祭萨活动运作成展演民族文艺的大看台,同时也想借此大做旅游文章,从民俗旅游开发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在为2010年的祭萨活动设计的海报上,鲜明地昭示:这是“侗族各种风情展示的综合平台”,是“文化遗存”。列有百家宴、打糍粑、讲款、歌舞、芦笙、祭萨游行等多种内容。可以看出,这是把祭萨等民族文化包装成古老神秘的文化现象和可以兜售给现代人的奇异大餐、充满人情味和浪漫异域风情的视觉享受。龙胜政府有意把宝赠发展成为旅游景点,目前正在请人做当地的景观规划。政府参与遗产化的目的显然有打造文化品牌,开发旅游产业之意。
如前所述,当地政府对待祭萨节的非文化动机明显,而宝赠侗族村民也对此有所期待。宝赠地处边缘,资源缺乏,其地位被忽视,发展机会匮乏,除了当地的侗族民居建筑整体保存较好,其余的可作为地方或民族传统的文化乏善可陈,急需挖掘。祭萨是侗族宗教信仰的代表,已由贵州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宝赠还保留这一习俗。把它申报成非遗,有利于提高它的知名度成为大家的共识;于是,祭萨就这样被推上了文化遗产化的舞台。当地人对于资源的认识非常明确,宝赠上寨有萨,即被周边其他村寨羡慕,蒲团寨就有人说:“这个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没得法的。没有就没有了;不过,我们这里有传歌节”。足见他们对于资源的认识,是借用了官方的意识框架的。也就是引起外界关注,能够作为文化展示的对象。总之,遗产化的动机是借国家非遗保护政策,改变其民间信仰的边缘地位;并使其实行价值化转化,争取更多的资源,以开发旅游的方式发展地方社会。
(二)遗产化的手段
作为民众生活的祭萨要转化为民族文化符号和文化遗产,需要赋予其当代价值和必要的文化内涵,并将其正统化、公开化、遗产化。那么,祭萨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那部分内容是如何被抽取的,得到了怎样的升华?作为民众生活俗信的那部分又如何与其结合,被掩藏在文化遗产的外衣之下?祭萨从民间活动转向公共文化活动和文化遗产如何表现?我们依据2009年和2010年的宝赠祭萨实况,从其文化遗产化的手段:展演、阐释、整合等方面进行分析。
1.展演
为了打造高一级“非遗”项目,在龙胜县文化工作者和民族精英倡导下,宝赠决定于2010年3月30日举行对萨神的大祭活动,主要是恢复宝赠至少有七十多年没有举行的抬萨游行仪式。这次祭祀是作为申遗活动的主要内容来举行的,由民间信仰行为变为综合各种民族文化的“祭萨节”,具有明显的展演性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琳]《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节候赏物第二》校证
下一条: ·[张晓萍]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06年)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