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黄涛]中秋节:月光里的温情与狂欢
——选自《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6 | 点击数:41726
 

  11、吃螃蟹

  秋季正是螃蟹肉肥黄满味美的时节,因而在临近河海的地方,螃蟹自然成为中秋节饭桌上的美食。明代宫廷就喜欢在中秋节时摆螃蟹宴,吃法是用蒲包蒸熟,吃时蘸醋,边吃便饮酒赏月,并观看以中秋节神话传说故事为内容的戏曲。吃完螃蟹再饮苏叶汤,并用这汤洗手。

  12、吃田螺

  广东等地喜欢中秋节吃田螺。老人们说,中秋节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也就是腹内没有小螺,因而肉质肥美。还有,中秋节吃田螺有明目之效。据检验,田螺肉包含维生素A ,确实对眼睛营养有好处。

  以上是举例性地谈了一些有特色的中秋食俗,其它的吃法还有很多,这里不能遍举。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中秋节令食品不止是月饼一种,令人垂涎、惦念的中秋美食有很多,只要这个节日过得热闹起来,我们可以吸收、发明很多吃法。

  各地的人们过中秋节的吃法都是在当地节令物产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除了月饼是特制的以外,八月十五左右当地吃这些食品最方便、最合时令。对一般人而言,过节的时候按着地方习俗来安排饮食是顺其自然的事。但是有条件的话,安排别出心裁的饮食来庆祝节日也未尝不可。

 

  八、中秋节的月亮神话:蟾蜍、玉兔、嫦娥的故事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秋节是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拜月、赏月、吃月饼,由月圆引发的亲友团圆习俗,这个节日的主要风俗习惯都跟月亮有关系。作为生长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社会的现代人,对客观世界有比较科学的认识,一般人没有了崇拜月亮和祈求月亮保佑的想法。所以中秋节主要是欣赏月色的美丽,吃月饼、和家人朋友团聚、享受亲情友情的温暖,或者在放灯、唱歌、荡秋千等游戏中获得快乐。

  但是现代社会的这些习俗大都是唐宋以后产生的。在此之前人们对月亮的认识、围绕月亮进行的活动更多的是对月亮的崇拜和神化。就是说,我们的中秋节的产生,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就要归结到远古对于月亮的崇拜和神化,我们现在的中秋节习俗是从古人的祭月活动和月亮神话演变而来的。即使现在,某些地方有些保留着古旧观念的人还在进行拜月活动。而远古时期的月亮神话则被后世的人进行合理化的再创作之后,还在广泛传播。人们用这些故事解释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同时这些神话传说的传播和存活也借助于中秋习俗。

  1、月中蟾蜍

  我国古代的月亮神话见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文献。而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月亮神话至今仍在流传。这些神话对月亮的形态、运行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都以瑰丽的想象、神奇的情节予以解释。在月亮神话中,民众赋予月亮的活动以人间的生活图景,说月亮也有人的性别、感情、家庭关系和生活关系等,在细节上既有生活化的亲切意味又有自由幻想的神奇色彩。

  汉族的月亮神话是很优美的,带有很浓的浪漫抒情色彩。这客观上是由于月亮虽然没有太阳那样大的能量贡献给人类,但也不像太阳那样热辣时给人酷暑、少雨时加重旱灾,它总是恬淡的、柔和的,在黑夜里给人照明,并以朦胧润泽的外表引发人们美好绮丽的想像。在人们代代相承的神话、传说中,月亮是一个清冷但晶莹剔透的宫殿(即“月宫”),那团隐约可见的黑影则是一棵桂树。树下的一点黑影则是一只蟾蜍。而蟾蜍是一个苗条美丽、长袖飘飘的仙女嫦娥的化身。图 八-1 蟾宫折桂 刘继卣画于民国25年(1936年)

  对蟾蜍与嫦娥故事的较早记录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览冥训》里记载得更详细些:“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读恒)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姮娥就是嫦娥。那个曾射落九个太阳、从旱灾中解救人类的后羿向西王母讨来不死之药,嫦娥偷服了药,就轻飘飘地飞升到月宫,变成蟾蜍,就是月精。这就是古书中记载的嫦娥奔月神话。

  上古的人认为月神是蟾蜍,这个故事解释蟾蜍是怎么到了天上的:它是嫦娥升天变的。在古代神话里,人兽一体或人兽互变是常见的情节。也可以说,蟾蜍与嫦娥是一体的关系,也等于说嫦娥是月精。不过,在早期人们的心目中,月精的样子主要还是蟾蜍。《淮南子·精神训》中说:“日中有踆(读存)乌,而月中有蟾蜍。”上古的人认为太阳里有踆乌即三足乌,是这三只脚的乌鸦每天驮着太阳巡行,而月亮里有蟾蜍。现代出土的许多汉代文物上绘有乌鸦和蟾蜍的图画。

  蟾蜍就是癞蛤蟆。癞蛤蟆在今天人们的眼中是一种很丑陋的动物。但是古代曾经有蛤蟆崇拜。科学家推断,青蛙是第一种能从水中爬到陆地上生存的动物,最初是身体庞大的动物,曾经是整个世界的霸主,只不过在人类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时,它已经进化到现在的样子了。古埃及和古印度都曾经有过显著的青蛙崇拜。在中国文明史的新石器时代,蛙文化略晚于鱼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一些出土文物上有很多蛙纹。青蛙肚子很大,生殖能力极强,所以青蛙崇拜也是一种生殖崇拜。在古人观念中,蟾蜍还是一种长寿神物。据《太平御览》“虫豸部”记载,蟾蜍是寿命达三千岁的动物。

  在文字上“蛙”的古字与“始”字相通。青蛙曾被敬奉为氏族图腾,人的祖先。“蛙”又与女娲的“娲”同音。女娲在神话中是造人的祖先。有人认为女娲是把青蛙加以人格化而构想出来的女神,有一定道理。所以,说月精是蛤蟆在古代是合情合理的事。蛤蟆在古人观念中是一种生殖力很强的母性动物神,跟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属阴性是合拍的。现在还有用“蟾宫”来代指月亮的词汇,就是月精是蟾蜍的神话的遗迹。在汉代及其以前,月精被说成是蟾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中,月亮上边就画着一只伏在地上的大蛤蟆,而没有画兔子,就是蟾蜍神话的证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秋访谈:月色最明夜 人心共赏时
下一条: ·[张勃]中秋节形成于唐代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宋军朋]节日习俗中的避瘟实践及其传承价值研究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孟令法]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