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杨利慧]《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总论
  作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3-27 | 点击数:15605
 

  [61] 杨利慧:《神话的重建——以<九歌>、<风帝国>和<哪吒传奇>为例》,《民族艺术》2006年第4期。

  [62] Anna-Leena Siikala, Interpreting Oral Narrative (Helsinki: FF Communications, No. 245, 1990).

  [63] Dan Ben-Amos, “Toward a Definition of Folklore in Context,” in Toward New Perspectives in Folklore, eds., Américo Paredes and Richard Bauman (Bloomington: Trickster Press, 2002 [1972]), p.4. 该文的中文译文可参考张举文:《在承启关系中探求民俗的定义》,《民俗研究》1998年第4期。

  [64] 即使是丹·本―阿默斯本人,在这篇文章中注重的依然是“在语境中界定民间文学”。而包括理查德·鲍曼等人在内的诸多表演理论倡导者,在批评以往的传承理论、注重文本与语境的互动关系时,也似乎过于关注文本的变异性,而多少忽视了文本的稳定性。相关批评参见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

  [65] 转引自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114页。

  [66] [日]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115~116页。

  [67] 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17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8] 张振犁:《中原神话考察——代序》,见张震犁、程健君编:《中原神话专题资料》,6页。

  [69] Lihui Yang, Deming An, with Jessica Anderson Turner, 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 (Santa Barbara, Denver and Oxford: ABC-CLIO, 2005. Reprinted b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 61.

  [70] Lihui Yang, Deming An, with Jessica Anderson Turner, 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 p. 61.

  [71] 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266页。

  [72] 依据笔者2008年的田野考察。

  [73] 当然,这一调查结果会受到学生所学专业的较大影响,理工科学生的情形应当有所不同。尽管如此,对于校园生活占据着其日常生活主要位置的广大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教师在民间传统传承中的作用无论如何都不容忽视。

  [74]详见杨利慧:《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对神话界定的反思》,《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75] 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10页。

  [76] Lauri Honko, Textualising the Siri Epic, 1998. 转引自马克·本德尔,付卫译:《怎样看<梅葛>:“以传统为取向”的楚雄彝族文学文本》,《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

  [77] [日]大林太良著:《神话学入门》,中译本序。

  [78] [美]阿兰•邓迪斯编,陈建宪、彭海斌译:《世界民俗学》,560~561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本网专稿,转发请务必注明出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逍]人生仪礼展演与集体记忆强化——以畲族“做表姐”斗歌习俗为例
下一条: ·[于天池]宋代文人说唱伎艺鼓子词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
·[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赵旭东]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