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张跃]春节:少数民族的新文化符号
  作者:张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3 | 点击数:9124
 

  社会文化潜隐功能的显现

  作为共享性的节日,春节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少数民族春节习俗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春节习俗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深刻内涵在这一文化空间中得到了提升。习俗的发展具有“俗随时变”的特点,春节也不例外。从宏观上看,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介入节日中,并非是对春节精神内核的颠覆,反而是被发明、被持续生产和塑造的结果,具有新建构的特点。而少数民族在春节中的一系列祭祀、聚会或饮食等风俗,既包含了娱乐或休闲的成分,又有特定的人文取向,更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表达,增加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又一平台,于“节日中存在的仪式行为,是他们社会文化潜隐功能的显现”。

  第二,春节成为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中的新文化符号。各民族在春节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既吸纳了“异文化”有益的因子,又未放弃本民族的传统,甚至有所创新。因为,“文化传统、特定文化和特定因素或性质都具有持续性、‘生存力’或‘惯性’,这就是文化的稳定性原则,即当一种文化受到外力作用而不得不有所改变时,这种变化也只会达到不改变其基本结构和特征的程度与效果”。通过春节,少数民族将文化认同的符号从群体内部的固有传统升华至“国家符号”层面,不仅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在原有地方性知识中加入了新的文化符号,出现了“新民俗”。

  第三,春节成为增进民族内部凝聚力和加强民族之间亲近感的重要纽带。春节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已内化了少数民族的心结,享受春节,就是集中体验、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参与春节活动,借助共享的传统,是一次集体认同的过程。少数民族群众散居各地村寨,因生产繁忙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平时很少联系,一般只有通过节日才能互相走访团聚,个体成员或群体文化事项也才会得到集中展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民族村寨中许多在外工作、求学、务工的游子也许会放弃参加本民族传统节日的机会,但春节所体现的亲情情结、敬族情结、寻根情结、乡土情结则牵引着他们的心,真正成为民族情感的黏合剂。

  春节这一符号和少数民族所处的文化场域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空间;在少数民族眼中,春节从“你们的”、“他们的”到“我们的”称谓与实践,反映了春节在时代变迁中发展成为容纳多种主体、多重资源的文化运作空间;通过扩宽春节在社会文化中的“共享性”作用,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同时守护节日文化的受众主体,以此延伸和扩展春节的文化空间,进一步突出文化中国的“表情”,应当是全民对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线 2012-01-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年节生活史变迁:礼尚往来
下一条: ·[倪方六]为啥女不祭灶?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邢怀焱]文化符号视域下探究民俗活动的生成与延伸
·[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刘茜瑜]从官服僵尸到吸血贵族: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鬼怪符号的互鉴
·[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冯榆捷]云南少数民族传说中诸葛亮形象探析·[曹芮]四川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中的“礼俗互动”研究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