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强世功:重建家庭的意义与挑战
——专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
  作者:强世功 吴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8 | 点击数:7821
 

·《21世纪经济报道》专题│乡关何处:乡愁与文明·



  中国家庭的历史变迁

  《21世纪》:在前段时间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讨论中,家庭遭遇的危机引人深思。而这是一个长时段历史变迁的一部分,你如何看一百余年来的变化?

  强世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家庭的变化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古典中国的家庭形态,虽然古典社会中面临着郡县思路与封建思路的分歧,而且二者对家庭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但古典中国的家庭形态基本上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有着三重功能:

  其一,家庭乃是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经济组织单元,尤其是“同居共财”的家产制构成了中国组织经济和社会的基本制度,中国古典的绅权就建立在这种财产制度和社会组织之上,即中小地主和家庭或家族高度融合。

  其二,家庭乃是一个最基本的政治组织。所谓父权,就是父亲是家庭范围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拥有的权力乃是政治性的,父子关系不是单纯的血缘关系,而是从这种血缘关系上升到支配与服从的政治关系。君臣关系被虚拟为父子关系,前提恰恰在于父子关系本身已经高度政治化了。由此,古代家庭就是训练政治的场所,齐家与治国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

  其三,家庭乃是一个在哲学上安顿人心的基本场所。家庭中包含了阴阳、天道、慈爱、孝道、礼仪、奉献、牺牲等一系列意义系统的安排。由此“家”往往被象征化为心灵的港湾。对家的想象,自然延伸为对祖国的想象,而在这一套意义体系中,“母亲”扮演了完全不同的角色。如果说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政治性的,代表着正义,那么母亲的角色往往是提供生存意义的,代表了慈爱。

  由此可见,家作为基本单位将经济、政治与文化组织起来,形成了家庭与国家的同构,形成了父权、绅权与皇权的沟通。传统中国的宪政体制就是通过皇权体制,加上士绅的族权统治,再加上家庭中的父权统治,构成一个类似于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并依赖儒家思想将这三者凝聚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儒家承担的不仅是意识形态功能,更多的是直接的政治组织功能。

  从晚清戊戌变法开始,中国进入了不断革命的阶段,革命意味着摧毁古典中国的宪政体制,建立现在的宪政体制。而现代宪政体制的基本思路就是利维坦的思路,即将主权建立在每个人的自然权利的基础上。因此,从古典的皇权政体转换到现代宪政的基础上,不革命是不可能的。

  辛亥革命摧毁了皇权,但是随后真正统治中国的是军阀,他们代表以前的士绅阶层,封建绅权依然存在。什么是军阀?什么是立宪派?二者都是建立在地主-绅权基础上的地方性权力结构而已。国民革命希望打倒军阀,但是不铲除地主-绅权的权力格局,打倒旧军阀,也会产生新军阀。

  然而,如何铲除地主-绅权结构这一大家庭结构?中国革命不可避免地转向社会革命,一是土地革命,摧毁了绅权的经济基础,没有了土地,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绅权统治;二是家庭革命,妇女解放、离婚自由、一夫一妻制,直接瓦解了大家庭的结构,父权也开始走向衰落。可见,从戊戌变法到五四以来的革命,我们都是在做一件事情,系统地把传统的东西打掉,包括整个政治秩序、财产秩序和整个安顿心灵的秩序;这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革命”;这个过程也就是个人从皇权、绅权、父权中一层一层地解放出来,从而也从西方殖民主义建立的全球秩序中解放出来,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解放”。“革命”和“解放”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

  正是在革命的基础上,从传统秩序中解放出来了一个个独立、自由的原子化的个人,再按照现代西方政体的模式,也就是将主权权力直接建立在公民个体之上的利维坦模式,重新组织起来。由此,个人解放、民族独立和人民主权高度融合。这无疑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西方在反思,中国也在反思。这些反思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在于让我们意识到,关于个人自由和自然权利的浪漫想象以及对政治权力的极端化攻击,助长了一种虚假的个人主义,而绝对的自我依赖无异于自我毁灭。尽管如此,中国的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依然完全地存活下来。

  第三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阶段,改革开放通过市场,截断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使得个体不需要与主权之间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是个人之间通过市场有横向的联系,由此重建了个体、社会与国家的结构。这构成了1980年代以后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然而,从家庭的角度看,如果说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对家庭的直接冲击来自于国家权力,或者说国家权力直接深入到家庭,那么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权力退出家庭领域,与此同时,家庭受到市场的影响。实际上,市场的逻辑与利维坦的逻辑基本上一样,利维坦的逻辑是原子化的个人通过国家政治纽带连在一起,市场经济的逻辑是原子化的个人通过市场的利益纽带在一起。所以亚当·斯密说市场经济国家是“守夜人”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是要靠市场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它的前提和霍布斯的世界一样,都是分子化的个人。

  如果说,在社会主义体制中,对集体主义的强调、对服从的强调反过来保护了家庭,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对个人自由的强调才真正开始摧毁家庭。就像我们所说的文物保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对文物的摧毁远远超过文革中对文物的破坏,其实对家庭冲击最大的也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我们从婚姻法不断地修改和司法解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家庭财产制转向了个人财产制度,家庭规模也越来越小,甚至丁克家庭、同性恋、独身也越来越流行。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不仅在财产领域,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改变了人们对家庭的理解,家庭似乎也无法承担安顿人心的功能,这其实是自由主义基本的政治文化逻辑。

  从家庭在过去三个阶段的转型困境来看,可以说,从五四运动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两次革命,对家庭来说意义是一样的,一个是现代性的左翼,一个是现代性的右翼,都是以摧毁家庭作为目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日22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俞孔坚:重建文化归属感和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下一条: ·[赵晓力]反哺模式与婚姻法(节选)
   相关链接
·[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于学斌]以乡愁文化为基调的村落景观再塑·[周星]现代民俗学应该把乡愁与本真性对象化
·[季全保 季旻孜]抓住抗防疫情后大好时机 用民俗画卷记录文化遗存·[江帆]乡愁背后:东北乡土文化的内隐结构
·[沈莉]展望:乡愁和家乡民俗学的新发展·[季全保]古镇民俗留痕 城市融入乡愁
·[张怀群]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
·古村落保护如何留住乡愁·[刘爱华]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
·[周星]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保护古村落 留住我们的乡愁·文化遗产:跟得上发展 留得住乡愁
·杨豪中:新农村建设还需保存乡土文化精粹·传统村落遗产:“乡愁”如何寄放?
·[黄皓]民间家谱的当代沿承对记住“乡愁”的意义初探·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浙江松阳采访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