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秦晓鹰]文化产品与国际化语境
  作者:秦晓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6 | 点击数:3380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的主旨之一。换句话说,这一主旨就是要以中国的主流文化即人们习惯地称为“主旋律”的文化产品作为桥梁和管道,把中国的价值观传播出去。只有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了中国,才会形成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的国际氛围;同时,也能为中国所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一热望,最核心最实质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有一批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大作品和大制作。以电影为例,这种大作品和大制作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大片”。当然,创作与制作这种“大片”毫无疑问地要以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价值观为其内核,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要想使中国“大片”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需要对“国际化语境”有足够的认知、充分地理解、认真地学习和熟练地掌握。

  我这里说的“国际化语境”是指能够让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民族所能接受的表现手法形式和思维逻辑。如果说得更深一些,则是在“国际化语境”中普遍反映出来的那些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共有的道德遵循、人性追求、审美情趣与认知判断。在这方面,世界公认的外交天才、我们的前总理周恩来就是一个绝好的先例:上世纪50年代他在向外国人介绍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说,这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场轰动,效果绝佳。“文革”期间,尽管极左思潮横行,但周恩来在向国际友人介绍河南林县(今为林州市)人民劈山引水的“红旗渠”工程时,仍用“可能是世界第九大奇迹”为引子,顿时激起了外国客人极大的兴趣。周恩来的外交魅力与他熟悉国际化语境有极大关系。事实上,今天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掌握了“国际化语境”而使自己的文化产品获得广泛国际好评的,也不乏其例。譬如印度、伊朗的电影在世界上就享有盛誉。韩国也曾用《我的野蛮女友》《八月照相馆》《画仙》《太极旗飘扬》等故事片连续几年击败好莱坞,在亚洲的票房夺魁。

  不过,如果我们不带任何偏见,不存在“羡慕―嫉妒―恨”的连锁式心态的话,就应该承认,总体来说,美国的好莱坞是以文化产品“输出”价值观的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好莱坞制造的两个“超越”中得到佐证。其一,是好莱坞制造出了一种看似十分矛盾、却又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观众心态。这就是当各国公众在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军事战略以及其他许多不光彩的霸权主义言行进行持续而激烈抨击的同时,好莱坞却能够让各国观众对美国的各类大片以及美国人所欣赏的外国影片(所谓“最佳外国影片”)表现出普遍的欢迎甚至追捧。这种看似奇怪的现象在说明,好莱坞的文化产品能让人们在无形中超越或至少弱化了对美国内外政策的批评。从客观上讲,它起到了以文化为政治“补台”的效应。其二,好莱坞还制造出了一种老少皆宜,或者说是“老少通吃”的文化“超越”现象。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不同文化背景及知识素养的人居然都能在这些美国大片中得到愉悦与某种共鸣。在观看以《狮子王》为代表的卡通片时,人们甚至可以不通过语言,只通过画面与音乐就能够了解和理解主人公的命运以及这个电影故事中所“施放”的善恶观。许多中国老人至今还能毫不费力地讲述《音乐之声》《魂断蓝桥》的细节。大众化、普及化,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通过周恩来和美国大片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事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人类存在着某种共有的社会诉求、共有的进步度量、共有的道德指向、共有的审美情趣、共有的文化追寻。而恰恰是这种共有的诉求、度量、指向、情趣、追寻,才可能产生广泛的文化认同,也才可能在不同民族种族国家地区之间产生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与相互学习。这,就是笔者在前面所说的“国际化语境”。而这种“国际化语境”的内核并不复杂,就是人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长期相处中所始终坚持与坚信的真、善、美。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是人类文明得以沿袭与发展、须臾不可放弃的进步支撑!

  那么,承认与努力掌握文化的“国际化语境”是否就意味着否认不同文明与文化的差别呢?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国际化语境”,人类的不同族群和世界的不同国家,才有可能在差别中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吸引和相互欣赏!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之所以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外国大片如《花木兰》《功夫熊猫》之中,就足以印证这个道理。而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民间故事也正是在“国际化语境”中才会获得如此广泛的认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自觉”“主动”地把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与“国际化语境”加以结合与融通的,依然是外国人,尽管他们的动机是出于商业目的。

  由此看来,中国现阶段强调的“主流文化”之所以无法形成类似外国大片的广泛社会效益,其根本原因和症结就在于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国际化语境”。而这其中,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文化产品的审查对“国际化语境”的认知又是关键之关键。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3D电影《阿凡达》是由中国导演执导的影片,它会受到什么样的批评呢?大概可被指责的地方绝不会少于几十处。比如“人鬼难辨”、“凭空杜撰”、“脱离现实生活”、“毫无教育意义”,等等。同样,如果斯皮尔伯格任导演的多部战争片是由中国某影视公司出品,也几乎可以肯定地会被批评为“宣扬战争残酷”、“混淆正义与非正义战争”、“宣扬人性论”等。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的文化产品,特别是主旋律作品与外国大片不是一类东西。外国大片是单纯的商业运作,它们的属性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中国的主旋律作品强调的是社会效益,不是满身铜臭气的商业片。此言差矣,可谓谬之千里。殊不知,商品是要由消费者来购买的,而万千消费者是万千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人是有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基本诉求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产品的总体市场取向与消费者的人文追求和审美总体取向也是一致的。因此,缩小中国人对国际文化市场认知度上的差距,改变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化语境上的严重空缺,才是具有中国气派与特色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当然,这也是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世界出现一种中国强势文化的希望所在!

 

  文章来源:和讯网-学习时报 2012年01月16日00:0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水族文化发展的喜与忧
下一条: ·四川政协委员:让“非遗文化”进中小学课堂
   相关链接
·文化产品,数字时代的经济驱动·泰山东岳庙会24日举行 韩民俗文化产品展演成亮点
·传统民俗回归 年俗产品走俏·[韩浩月]春晚从“新年俗”变“新庸俗” 文化被种种负累裹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