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吴孟婕]追寻过去的年味儿:剪纸风俗盛 皮影戏元宵登场
  作者:吴孟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3 | 点击数:10944
 

剪纸风俗盛

  三

  又比如68岁的慈溪市坎墩姚剧团团长周忠强。

  在周忠强的记忆里,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甚至到二月二龙抬头,每年的农历新年就在淳朴优美的唱腔中,节奏明快的锣鼓中,台下观众的叫好声中,“咿咿呀呀”地过去了。自打18岁入了行,从过去的堂会、庙会到现在的送戏下乡、老戏新唱,“姚滩”第4代传人周忠强吃“百家饭”过年的方式一直没变——“因为姚剧是‘土生土长’的,是真正属于慈溪老百姓的。”

  “过去演出,大伙挑担的挑担,背袋的背袋,搭台也是4只稻桶扛扛拢,卸下几块门板一搁就上。”周忠强说,“现在,演员服装、舞台布景、音响乐队等‘行头’一应俱全,演出条件好了,演戏也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在有着“姚剧发祥地”之称的坎墩,一个个民间剧团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使有着250多年历史的姚北滩簧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就拿成立最早的坎墩姚剧团来说,其实更像是一个“戏曲沙龙”: 团里28位演员都是业余戏曲爱好者,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28岁,他们中既有企业老板、工厂工人,也有手工业者、家庭主妇等等,每逢一三五就来参加排练,外出演出时不仅没有收入还影响本职工作,但,“往台上一站,五六百人一鼓掌,大家的戏瘾就上来了。”

  在周忠强的戏本里,除了《庵堂落发》、《打窗楼》、《十不许》等十几个经典传统老戏,还有不少团员们自编的现代剧目,以农民的日常生活、家庭的说教故事为题材,注入了新时代新风尚的气息,上演后受到中青年观众的喜爱。如此一来,姚剧在坎墩也进入了长盛不衰的良性循环中。

  四

  再比如,湖州德清县钟管镇东舍墩村的娄金莲。

  “三月天气暖洋洋,家家户户搭蚕棚,蚕花娘娘两边立,聚宝盆一只贴中央……”今年已经70岁的娄金莲,仍然能够极富感染力地、原汁原味地唱出这首在民间流传已久的《扫蚕花地》。但,整个湖州能够完整表演这首江南蚕花谣的,仅有她和弟子杨佳英了。

  娄金莲蚕歌唱得好,养蚕也是一把好手,如今,德清的“扫蚕花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民间小歌舞,作为省级劳模与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娄金莲也继续奔走在群众文化表演的舞台上。“这是我的老师,滩簧著名艺人杨筱天教我的,我要把这个民间曲艺代代相传。”娄金莲说。

  旧时,蚕农为了祈求蚕桑生产丰收,在每年的春节、元宵、清明期间,都要把艺人请到自己家里养蚕的场所,举行隆重的“扫蚕花地”仪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有表演,男女老少都赶着凑热闹,如同今天的“追星族”。

  随着一阵清脆亮爽的锣鼓声响,身穿大红袄、脚踩花鞋的娄金莲就登场了——为什么头发上还要插一根白色的大鹅毛?“因为蚕宝宝小啊,不能用其它东西来拨弄,只能用鹅毛轻轻来掸。”娄金莲笑着解释。

  每逢岁末年初,德清的很多风俗都和蚕桑丝绸生产有关,其中最热闹的当数“烧田蚕”、“点蚕花灯”和“呼蚕花”。大年三十或者元宵节的晚上,蚕农们用丝绵把竹子、芦苇和树枝等缠成火把,点燃后浩浩荡荡地开赴田野,边高喊“火把甩向南,今年养得好龙蚕”等祝辞,场面十分壮观。火把点燃了田间的枯草,火烧得越旺,也预示着来年的田蚕有好收成。

  “点蚕花灯”和“呼蚕花”也是除夕晚上的“功课”——“吃完年夜饭,小孩子们点燃花灯在田间地头奔跑嬉戏,嘴里唱着祝愿田蚕丰收的童谣:‘白米落伢田里来,搭个蚕花娘子一道来。落伢囤里千万斤,落伢蚕花廿四分……’,一直要闹到深夜才回家。”这些年俗和歌谣,娄金莲件件都亲身做过、唱过,自然难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浙江日报 2012年01月13日 11:3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崔普权]腊月与腊八
下一条: ·春节话题:年俗变化背后的时代变迁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春节申遗成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