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迎接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春天
——五大自治区2011年文化建设综述
  作者:记者 刘阳 潘莹 贾立君 张钦 张莺 德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13 | 点击数:7112
 


  《八桂大歌》《月上贺兰》《你好,阿凡提》……越来越多“藏在深闺”中的少数民族舞台艺术以创新、融合的姿态走向大众;师公舞、安代舞……越来越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丰富着百姓的“文化餐桌”;绣球、木卡姆、哈萨克毡绣……越来越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市场相融合,在促进自身更好传承的同时,还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2011年,我国五大自治区在开放、吸收、创新中迎来文化发展繁荣的春天。

  寻求市场与艺术双赢  让优秀剧目“叫好又叫座”

  8月29日这天,拉萨市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从山南赶到拉萨的嘉措一早便架好了帐篷,节日的7天时间他和亲戚们要在这里度过,而看藏戏则是节日中的主要生活。

  让嘉措等“藏戏迷”高兴的是,前来参演的民间剧团演员水平越来越高,演出越来越精彩。藏戏民间剧团的大发展得益于商业演出的繁荣。近年来,藏戏走出传统的节庆和婚礼,走向“朗玛厅”等当地休闲娱乐场所,吃起了“旅游饭”。目前西藏有500多个民间藏戏团,大多数是由农牧民组成的业余剧团。

  顶着月牙儿的清真寺,空中悠扬的诵经声,戴白帽的男人,披盖头的女人……“回乡风韵”哪里可寻?在今年9月份召开的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上,我国第一部回族舞剧《月上贺兰》作为文化名片,让与会嘉宾深切体味到了回乡风情。从2009年开始,《月上贺兰》正式进驻中华回乡文化园,探寻特色民族文化同市场的“联姻”之路。经过两年来的探索,《月上贺兰》已商演数百场,并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作参与了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艺术展演,“名利”双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西文艺院团以创作“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产品为突破口,创新合作模式,多渠道扩展演出市场。广西彩调剧团是区直院团中首个吃营销“螃蟹”的演艺团体。早在2005年,剧团借“外力”打造新版歌舞剧《刘三姐》,以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艺术魅力,顺利展开全国巡演,取得骄人的票房成绩。近两年,该剧成功出访马来西亚等国,受到国际演出商的关注,成为彩调团开拓演出市场的试金石。

  9月1日,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再次亮相新疆人民剧场,助兴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阿凡提还是那个阿凡提,小毛驴也还是那个小毛驴,但这出戏你就是怎么看都看不厌。”演出现场,乌鲁木齐市民阿依努尔告诉记者。

  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从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人物阿凡提入手,利用杂技、魔术和新疆歌舞元素,用时尚的音乐、惊险刺激的杂技和变换的舞美设计,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现了阿凡提助人为乐的美德。从2009年元月上演以来,该剧共演出近200场,观众达10余万人次,并获得天山文艺奖、文华大奖特别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等殊荣。

  用时尚元素重新包装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从而让传统文化在市场大潮中实现大繁荣,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道亮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韩子勇说,只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民族文化的开放、吸收、创新、融合,才能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  让“文化福利”惠及各族群众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创新文化活动平台和载体,激发基层群众文化活力,以先进、有生命力的文化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从而为构筑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近日在南宁市武鸣县太平镇定西村看到,漂亮的村级服务中心大楼里,活动室、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外面的戏台、篮球场也吸引了很多村民。在庆乐村,村民们在水泥造的戏台上跳起了壮族传统的师公舞。38岁的文艺团成员黄玉凤说,庆乐村有很多传统文化,戏台建好后,大家没事就愿意来唱唱跳跳,像师公舞这种传统文化都被重新“捡”起来了。

  在新疆喀什,作家余秋雨的讲座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多群众表示,没想到能在这里听到这位知名作家的现场讲座;在西藏拉萨市第一小学,山东青岛市文化志愿者表演的儿童话剧《小红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中很多人是第一次走进剧场欣赏话剧;在宁夏银川,广东省文化志愿者独具岭南特色的文艺节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冒雨观看……

  “文化大餐”有得吃,更要“好吃”。为了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五大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充分发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想方设法丰富群众文化餐桌。

  火红的绸子飘起来,欢快的舞步跳起来。冬季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政府门前广场每天都在沸腾,数百人在这里跳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代舞。库伦旗广场安代舞蹈队队长双白乙拉说:“5年了,天天这样热闹,参加的群众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库伦旗通过载体拉动和社会联动,使古老的安代艺术展现出时代风采,其表演形式也愈加丰富。在内蒙古,像安代舞、乌力格尔、呼麦、马头琴、鄂尔多斯婚礼、蒙古长调等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走向社会大众。

  让所有农牧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是西藏坚持实施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十一五”以来,西藏累计安排文化与传媒支出53.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8倍,极大地推动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

  在“歌舞之乡”新疆,通过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把基层文化活动做出影响,做成亮点。自2002年以来,仅“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就举办了3万余场次,参与演出的群众达762万余人次,观众达1亿多人次。

  今年新疆又推出政府购买演出机制,将在5年内投入1亿多元,补助全疆近100个地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为各族群众看演出“埋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新华网 2011年12月12日 11: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发布
下一条: ·中国“非遗”保护进入数字化时代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