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熊建]老子的重阳节
  作者:熊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30 | 点击数:5199
 


  写《老子》的老子不姓老,我们都知道,他姓李名耳,为啥称之为老子呢?因为他活得长,司马迁说他活了160岁,便以老为氏。人能活这么长?我们不相信,可司马迁觉得正常。汉代流行神仙家说,老寿星是活神仙。墨子都可以活到东汉,别提老子了。

  汉代以前似乎没有重阳节,但时人对老寿星很崇拜。先秦文献中常出现的彭祖也是大家崇拜的对象,孔子称他为“老彭”,可不是“老子和彭祖”,而是“老寿的彭祖”。

  今天,我们讲,重阳节是老人节,我们这个喜欢积累、不喜欢突变的民族对于老人的智慧是非常肯定的。在我们古典智慧的结晶中,《论语》和《老子》双峰并峙。孔子老子谁先谁后?这个不好判断,但《论语》在前,《老子》在后可以基本认定。因为从思想发展的逻辑看,《论语》谁也不批,《老子》则消解、超越了《论语》。若论对后世的影响,《论语》最大当之无愧。可论智慧和思辨,《老子》在其之上。

  《论语》对世俗的判断,对人生的要求,是要积极干预的。这就好像我们今天二三十岁的职场人,此时不奋斗更待何时?年轻时就要拼命工作,养家糊口。《老子》的思想脱胎于老子晚年的认识,他要退出江湖了,不问世事了,可出关人家不让才勉强写下自己的人生总结和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我们今天评论《老子》是出世的,是看淡一切的。这不就是老年人的心态吗?这个世界也就这样了,争了一辈子也该消停了。

  老人阅历丰富,但记性差点,经常恍惚,《老子》也有这个特点,玄玄乎乎,朦朦胧胧。可书中总是夹杂着一种圆滑的世故,一种不争而争的态度,这可算得上是老谋深算的注脚。

  虽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有老子的智慧,可如果老子不老,他恐怕也没有这等智慧。老子写《老子》是逼不得已。国之利器,不可示人,都是不能说的秘密。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漂泊在外,遇上什么难处理的事儿,问问家里的老人,一般都能得到不错的答案。老人的智慧不可小觑,所以我们经常抱着汲汲于功名的想法去向老人求教。

  重阳节跟老子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仅限于此。登高是重阳节一大主题。有一种起源见于《续齐谐记》,大家也很熟悉。汉末道士费长房劝告桓景在重阳时带茱萸囊,携家人登山避难。费长房的身份是道士。所谓“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这位神仙一样的人物在《后汉书》的记载中,平日干的是医重病、笞百鬼的营生——在东汉这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

  道教和道家虽是两码事,但前者就认老子为祖宗了。道士的最高功夫就是长寿之法,再不济也得有些治病的方子。费长房让桓景一家带茱萸,茱萸是中药,“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这些道士们都懂。茱萸是“辟邪翁”,菊花是“延寿客”,二者异名同质,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所以重阳节跟道士、道家、老子的关系真不是一般的少。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09月30日 第09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重阳节的传说
下一条: ·楼兰遗民罗布人后裔的古尔邦节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郑云云 张年宽]重阳节向老人节演变考·[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乔楠]《金枝》视角下的“重阳节与数字崇拜”·[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