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李乔]福建宗教信仰与固始入闽密不可分
  作者:李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5 | 点击数:6929
 


  福建省是全国汉族地区信教群众和宗教活动场所较多的省份,而且民间信仰、民间崇拜活动也十分盛行,宗教信仰活动是福建尤其是闽南沿海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但追溯起来,福建宗教信仰与唐代两次固始大移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以神聚,神随人移。”神随人的大量迁徙而易地,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唐初陈元光和唐末王审知两次率领固始籍军民进入闽地的同时,也将保佑他们的神灵带到了那里,加之陈元光、王审知以统治者的强力推进以及闽地好巫尚鬼的传统,使得佛教、道教及中原民间信仰很容易在福建传播和发展。

  佛教在闽地的传播

  早在三国时期,佛教就已传入闽地,但在唐代以前,其发展很缓慢。即便是在佛教发展迅速的隋、唐两代,佛教在福建的发展速度也并不快。有统计显示,有隋一代,福建建寺7座,在唐初至会昌五年(845)建寺107座。五代闽国时期,闽地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大批北方僧侣入闽弘法,更为重要的是,历任闽国的统治者不仅自己对佛教崇信有加,还不惜耗费巨资兴建寺院、布施僧人,仅在闽国统治期间,新建佛寺就有267座,一次度僧动辄成千上万,闽地出现了“佛法独盛于其时”的局面。

  王氏兄弟自入闽开始便对传播佛教不遗余力。在攻取泉州的当年,王潮便于九仙山建文殊院,又舍财将义存禅师所居的雪峰禅院迁至陈洋,创大雄宝殿及演法堂,铸金身佛像。攻入福州后,又建起了福州南涧寺天王殿,修复了会昌年间被毁的侯官安国寺,延僧缮写大藏经3000卷,并将之安置在泉州开元寺的钟楼上。

  据统计,王审知治闽期间,“增寺二百六十七”,仅建造一个雪峰寺就花去了90万钱。王审知还大肆布施僧人,度民为僧。唐昭宗光化元年(898),他在福州乾元寺开坛,度僧2000人;天复二年(902),又在福州开元寺建戒坛,度僧3000人;天祐四年(907),开元寺所铸金身即菩萨落成,设无遮斋会来招待四方僧人多达20万。

  其他王氏族人在其任官之地,也或多或少建有佛寺,如王审邽在泉州刺史任内,重建开元寺,其子王延彬崇信佛教,先后延请多位高僧至开元寺弘法传经,而且大兴土木,曾舍财建置福光、昭庆、灵岩等20余座寺院。

  王氏族人对福建佛教的发展功不可没,宋代释王廊《鼓山涌泉禅寺新修忠懿王祠堂碑》就称:“闽佛刹千有余区,本其兴废,皆王氏织其协力奉教。”宋代理学家黄幹也说:“王氏入闽,崇奉释氏尤甚,故闽中塔庙之盛甲于天下。”

  道教在闽地的影响

  隋唐时期,在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下,道教在唐代达到了鼎盛,而福建的道教发展速度却很慢,从隋代初年至唐末,新建道观仅有十几座。在五代十国时期,道教受到王审知及其家族的推崇,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王潮入闽后,便以闽地道人王霸后裔自居,以证明政权的合法性。通过道教舆论的力量,王氏兄弟顺利取得了闽地的统治权,道教也因此受到王氏家族的推崇。据《资治通鉴》等记载,王审知死后,其四子一孙相继嗣位,无不醉心于道教神仙方术,不惜耗费巨资修建大型道观,并招揽大批道士为其日夜斋醮、合丹制药,祈求长生不老。

  在王氏家族的大力扶植下,道教在五代时期的闽地得到了长足发展,民国时关佛心曾指出:“王氏三代俱信道,又因道而信巫,所以各县都成为巫道的世界。”

  闽地的民间信仰

  流传于中原的民间信仰也伴随着大规模固始移民传入闽地,如广惠圣王谢安的庙祀就是由陈元光开漳时传入的,而汾阳王信仰则是唐末随固始移民传入福建的。中原最流行的泰山崇拜、石敢当信仰,都由唐代中原移民带入福建,从而成为福建最盛行的民间信仰之一。

  固始人在把中原的民间信仰传入福建的同时,一些固始人因为造福当地百姓而成为被信仰的对象。由于开发漳州的巨大贡献,在陈元光为国捐躯后,漳州人出于对他的敬爱,依照“蛮俗”、“以其尸涂塑神像祀之”,各地纷纷建庙以表纪念,因而“庙祀遍境内”。据不完全统计,仅福建漳浦县至今仍有“开漳圣王”庙102座。

  王审知在任期间,安抚流民,发展生产,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在闽地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五代后期,吴越国占据福州后,为争夺人心,便为王审知立庙祭祀,称之为忠懿祠,其后历有修建。在其他闽中各地,也有不少祭祀王审知的庙宇。福州和泉州分别有奉祀王潮的“水西大王庙”和“王刺史祠”。王审知的养子王延禀在建州刺史任内颇有建树,建州人为其立庙祭祀。此外,不少固始人也都成了闽中百姓崇拜、祭祀的对象。

  传自中原内地的汉族民间信仰,经与闽越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相互融合,加上儒、释、道的相互交流,再通过闽地民众的增减损益,最终形成了既保持有中原民间信仰的精髓、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福建民间信仰系统。

  李乔(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08月04日 16:59

上一条: ·[兰玉英]成都东山客家方言中关于生命的民俗语言现象诠释
下一条: ·[张伟 张娜]西王母的道家思想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魏静力]佛教中国化视阈下的“打喷嚏”民俗研究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