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生产性保护:让非遗重焕生机
  作者:记者 屈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3 | 点击数:6269
 


  1月25日,“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在北京落下帷幕,在为期6天的展示中,百位传承人拿出自己的绝活,让首都人民看到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产品以及生动鲜活的传统技艺,同时也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蓝印花布是此次非遗展示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每位走过的顾客都会被清新的蓝白色调所吸引,驻足欣赏颇具特色的布艺作品:双鱼挂件、桌棋靠垫、衣服围巾以及专为兔年设计的可爱兔等。

  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吴元新身着蓝印花上衣,为大家介绍各种作品的意义和用途。尽管传统的蓝印花布早已远离人们的生活,但吴元新经过30年的努力,又使这一传统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说起他的成功之道,吴元新归结为收藏、研究、教学、创新。

  为了更好地保存收集而来的蓝印花布,1996年,吴元新筹建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建馆之初只有200多件藏品,而今藏品已经达到1.3万件、纹样15万份。在收藏的基础上,吴元新结合实践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并于2005年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他的新书《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下个月也即将出版。“对于我来说,出书要比印染难得多。”吴元新坦言,理论是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短板,“但是我希望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把一生的积累以学术的方式传承下去。”吴元新说,这是传承人的责任。

  明清染坊是吴元新的基地,除此之外,他还把蓝印花布技艺带到了高校课堂。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与清华美院合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印染工作室”,在那里,学生们可以触摸博物馆里的藏品,并用最传统的染料进行印染实践。在中央美术学院,蓝印花布技艺的有关课程已经开设了5年,“最初报名的学生只有20多人,后来人数不断增加,学校便又加开了多个非遗传承项目的课程。”吴元新高兴地说。如今,只要是收到学校邀请,吴元新都会推掉其他事来为学生上课,一方面可以让更多学生了解传统艺术,同时他也希望从年轻人身上学习到新的理念。“非遗传承人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充电,这样设计出的产品才能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吴元新说。

  吴元新认为,创新与传承同等重要,从设计新纹样到开发新产品,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每年都会推陈出新。从价位十几元的小包到几千元的工艺大师作品,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如今,博物馆每年的产品销售利润能达到200万元。“有了收入,再投入到收藏、研究和创新上,这个链条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吴元新说。

  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经营

  “鲁王工坊”是山东莱芜的锡雕世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王千钧是第八代传人,他设计制作的锡雕或繁复精致,或简约明快,很受欢迎。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传统艺术,但不能完全按照农业时代的模式发展,要适应新时期的市场规律。

  “现在是品牌消费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统一品牌、形象、包装以及销售。”王千钧说,他将“鲁王工坊”正式注册为品牌商标,并设计了品牌形象和包装。此外,他还成立清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北京建立工作室,并开设了高规格的形象专卖店,如今“鲁王工坊”已经成为传统工艺美术的高端品牌。“瑞士、意大利的顶级手工作坊虽然规模小,却可以制作出全世界最顶尖的产品。这种方式很适合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这是王千钧在游历海外之后产生的新思路。

  当走近甘肃省庆阳香包的展柜时,一股奇香扑面而来。在展示期间,庆阳香包绣制项目的传承人贺梅英每天都会被顾客“包围”,甚至连吃饭都抽不出空,绣制精美、价格十几元的香包最受欢迎。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1-01-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江苏省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预警机制
下一条: ·[曹保明]如何去发现与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