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章玉钧]前景广阔的中国口述史发展
  作者:章玉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3 | 点击数:6252
 


  口述史料虽多,但以口述史料为基础提炼出的口述历史著作却比较少,在实践基础上研究口述史理论和方法的口述史学尚待建立。

  中国口述历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一是口述史在历史学科里没有明确的地位,没有纳入科研和教学的体制内运行;学校没有设置相关的培养方向,做口述历史的人才缺乏。二是思想文化主管部门对口述史缺乏明确鼓励的态度,存在议题禁忌。口述访谈涉及某些事件和人物是犯忌的,令人心有“预悸”。有些知情者怕撞上“高压线”,三缄其口,谢绝访谈。三是口述史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讲得不客观、不实在,炫耀或洗刷自己。甚至有人借“口述史”名义,编造拼凑,兜售私货,需要鉴别和警惕。四是全国搞口述史的机构和力量还没有整合起来,缺乏计划和规范,各自为战,口述史料、口述史著、口述史学三个环节没有贯通。口述史料虽多,但以口述史料为基础提炼出的口述历史著作却比较少,在实践基础上研究口述史理论和方法的口述史学尚待建立。只有突破这些瓶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迎来口述历史的繁荣。

  明确口述历史的学科定位,真正纳入科研和教学的体制内运行。鉴于口述史学作为历史学的新分支,代表着史学发展的新趋势,建议在教育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目录里,把它列为历史学的一级学科;至少是把中国口述史列为中国史的二级学科。口述历史工作与当代史研究关系特别密切,具有抢救史料、挖掘史实、拓展史域、增进史识等作用,应当成为当代史(国史、党史、地方史)工作者的看家本领和基本功,普遍开展起来,在高等院校和社科院设置“中国口述史”这个研究生培养方向,培养对口述史“立其志、知其要、有其才”的专业工作者,使口述史工作队伍后继有人并不断壮大,实现口述史学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和引导大家来做口述史,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历史智慧。口述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思想文化主管部门要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重视和提倡,以抢救历史记忆、复原历史真相为己任。历史学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真实性。共和国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口述史走向兴旺,会更好地弘扬“主旋律”。同时,对曾经的失误和苦难也要正视,不必忌讳掩盖,对这类口述史不宜消极防范。如实地披露,坦诚地评说,倒是有利于凝聚人心,建立民信。如果个别问题确有特殊的敏感性,也可由国家指定的机构抓紧做口述录音访谈,先不公开,以后再择机发表。国家和地方发布社会科学课题指南时,可选择口述历史的重大课题(例如:中国农民工的人生经历、生存境况和心态变迁)进行招标,对中标者给以有力资助,较大规模地开展访谈和研究,取得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的成果。

  整合口述史力量,政、产、学、研形成合力,推动口述史整体向上发展。国史、党史、近代史研究部门,政协文史委,高校历史院系,还有新闻、出版、广电等产业部门,都是做口述史的主体力量。至于口述史的“志愿者”和“发烧友”,更是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要把领导、队伍和载体三个方面结合起来,采取协会、网络等形式,或者借鉴现代社会结构中NGO非政府组织的形式,搞比较宽松而又有效的联合,实现良性互动,以求打开口述史发展的新局面。

  运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口述史的制作方式、表现样态、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登上新的台阶。人类社会将要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会整个地改变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当然也会给口述史提供更加多样的手段和更加广阔的前景。口述史工作者要主动邀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人加盟,发挥文化创意,使口述史既真实可信,又别开生面,更有感染力。要设立口述历史资料馆,系统收藏口述史原始文本,音、像、影、视光盘,图书、期刊,以避免珍贵资料散失,并使之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在互联网上设置口述历史数字资料馆,使口述资料及时得到传播。

  作者:中华口述史历史研究会顾问、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2011-3-25

上一条: ·[左玉河]拓展“自上而下看历史”的新视角
下一条: ·[苏智良]将生命体验融入史学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孔军]个人叙事、集体叙事与知识生产
·[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
·[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非遗学术大家口述史项目启动
·[杨建华]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运河记忆:在嘉兴船民的口述史中,寻找对民间生活的敬意
·民间文化保护注重细节追问·[中村贵]关于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中的思考
·[中村贵]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梁聪聪]公共食堂的日常生活实践研究
·[侯聪]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曲艺生存问题与对策·口述史的独特作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