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唐纳德·里奇]技术带来改变:口述史学的最新趋势
  作者:[美] 唐纳德·里奇   译者:王少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3 | 点击数:9125
 

 


  无论技术改变多么迅速,有关方法与理论的争论多么激烈,呈现与传播口述历史的方法多么具有创新性,基本的访谈技巧仍然没有本质改变。作为一种由技术驱动的方法,口述历史不断经历变化,但是作为内核的访谈本身仍然保持不变。

  如果没有口述历史,我们将不能了解摧毁整个文化体系的经济与社会破坏;我们也不能理解诸如庇隆主义所体现的对于文化和政治现象的执著坚持;或者也不能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和美国现实主义的融合中所产生的拉丁美洲左派。

  口述历史既古老又新颖。信息的搜集通过访谈这一方式已经跨越千年之久,记录设备也从原始的人工抄写发展到数码录音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尽管采访记录留下的手抄本比有声录音要早许多,但今天的口述历史学家不仅可以搜集文字记录,而且还可以搜集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各种信息。

  记录方式的改变带来便利

  20世纪,历史访谈主要通过蜡盘滚筒、钢丝录音机、盘式录音机、盒式磁带录音机、数码录音机、光碟和闪存卡等手段进行记录。每一代新的记录设备都会变得更加便携和经济实惠,这也促使更多人员进入口述史学领域。其结果是,对口述历史的处理和搜集可以用来衡量对照可利用的记录设备的发展过程。第一个口述历史档案馆于194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同年,盘式录音机开始在市场上销售。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以及后来成立的口述历史机构的访谈对象,一开始主要集中于政府官员、军队领袖和企业高管等精英人物。20世纪60年代,随着口述历史学家开始“自下而上”地搜集历史,第一批盒式磁带录音机也开始在市场上销售。新一代的访谈者试图通过采访那些以前在国家叙述中很少受到关注的群体,以期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历史。同时,口述历史组织也最先在美国和英国创立,各大学开始开设有关口述史学方法论的课程。

  直到20世纪80年代,盒式磁带录音机一直是记录口述历史的主要设备,但是数字化革命深刻地影响和扩展了口述历史的实践、保存和公共展示。1982年,光碟被引入口述史学领域。模拟盒式磁带也开始走盘式录音机的老路,仅仅被一些在较老设备上投入巨大的项目所使用。迷你光碟于1992年上市,而iPod也于2001年问世。毫不奇怪,学生们最先在口述历史中使用这些小型数字录音设备,他们仅需一个价格并不昂贵的麦克风就能够进行访谈。那些做实地访谈的研究者发现可以通过闪存录音笔记录访谈,然后再把这些音频文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他们的总部。口述历史学家无疑是这种技术革命的受益者,但是他们是一个很小的群体,并不足以影响这些新商品。因此,访谈者和档案工作者必须努力适应外部变化,尽可能采用那些可以利用的设备,并确保这些记录可以永久保存。在决定使用哪种新设备的问题上,口述历史学家发现“跟随音乐”是相当明智的。这意味着技术无论如何发展,但购买音乐录音最为流行的方法在市场上可能是持续最久的。

  数字记录也使录影访谈变得更加容易。早期的设备通常需要摄影师和音效技师协同工作。20世纪90年代,数码摄像机的引进减少了对灯光或工作人员的需要。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可以独立地控制和操作记录的图像。不引人注意的设备使受访者处于一个放松的环境中,使他们自然舒服地对着摄像机讲述,就像对着录音机一样。录影也扩展了口述历史访谈在博物馆展览、纪录片、网站和其他形式的公众展示中的潜在应用。

  结实耐用、易于操作和价格便宜的数码录音机和摄像机提供了具有更高声音质量的记录,把磁带录音转换成数字录音为口述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去除和减少原来录音中的背景噪音的机会。或许数码记录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被分享。口述历史学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相互交流,并且将整个口述历史抄本和音频文件放在网络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2-17 10:20:00

上一条: ·[杨祥银]记忆是可信的吗?
下一条: ·[梓皓]跨学科的口述史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孔军]个人叙事、集体叙事与知识生产
·[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
·[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非遗学术大家口述史项目启动
·[杨建华]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运河记忆:在嘉兴船民的口述史中,寻找对民间生活的敬意
·民间文化保护注重细节追问·[中村贵]关于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中的思考
·[中村贵]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梁聪聪]公共食堂的日常生活实践研究
·[侯聪]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曲艺生存问题与对策·口述史的独特作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