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王雄文]晨钟暮鼓的文化价值
  作者:王雄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7 | 点击数:7624
 

  春节前夕,阔别三年的“晨钟暮鼓”又在钟鼓楼上敲响了,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张西安城市文化的崭新名片,同时也表明,西安在彰显古城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体现古城价值方面,又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晨钟暮鼓的西安渊源

晨钟暮鼓是古代城市管理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古都长安。不过,那时是“鼓鸣则起,钟鸣则息。”与后来恰恰相反。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时就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汉代文学家蔡邕在他的《独断》中记有:“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汉代击鼓迎晨,是因为鼓声振奋,催人早起劳作。鼓原本是一种乐器,因其声音雄壮,将士出征时必击鼓以鼓舞士气。《诗经·邶风·击鼓》中就有“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的句子,由此可见,鼓最早用于助威,后来才用于报时之用。

 

  古代没有钟表,人们以圭表或铜滴漏测得时辰。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为序,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以便击鼓报时,让民众知晓。但鼓声的传播范围毕竟有限,到了南北朝时,齐武帝(483年~493年)当政,为使宫中能够听到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挂一口大铜钟。宫人闻钟,早起装饰,以此对应鼓声报时,首开先河。但此后,历代钟鼓撞击,相互更换,具体年代,记载不详。唐代初期仍以晨鼓暮钟报时,直到唐代中期,“晨鼓暮钟”才演变为“晨钟暮鼓”,成为一种新的报时制度。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阙下待传点》诗中就有“禁漏晨钟声欲绝,旌旗组绶影相交”的句子,他听到的就是宫城早朝的钟声。后来为使钟声传播得更远,除了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有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钟楼通常还设有漏室,形成一个测时、报时的完整系统。

  唐代长安城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规整,街巷纵横,四面设有城门,城内设有钟楼、鼓楼,“晨钟暮鼓”已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固定下来,以此调节京城社会生活节奏,维系大唐时序。鼓响,则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也习以为常。此外,在城外的寺院也以“晨撞钟、暮击鼓”报时。“噌吰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首诗说的就是荐福寺小雁塔撞钟的情景。唐代诗人李咸用也曾写有“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的诗句,指的是时日不断地推移,循环往复,钟声给人们以提示和警醒。

  晨钟暮鼓的当代传承

  晨钟暮鼓是古时人们重要的起居信号,这如同当今交通要道的“红绿灯”一样。明代时,西安城设有钟鼓楼报时,百姓“闻钟而起,鼓响而息。”人们以此安排自己的生活。然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这一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报时仪式消失了,这一去就是100多年。

  为了重现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汉唐文化,上世纪90年代,西安市文物局重制巨鼓置于鼓楼之上,复制景云钟悬挂于钟楼,并在节日推出“晨钟暮鼓”仿古仪仗表演,但由于种种原因,后停止。2007年4月,“晨钟暮鼓”再次恢复,后又因故中断。今年1月30日,停歇了3年的“晨钟暮鼓”报时仪式又重新开启了,且每天在9时、11时、13时,整点敲钟报时,每次敲响24下,寓意一天24小时。每天17时(随季节变动,夏季可能后延),在鼓楼敲响“闻天鼓”,进行“暮鼓”定更表演。

  景云钟声声余音绕梁,闻天鼓阵阵响彻古都。说起这巨钟还有一段历史:唐朝时,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在今西安北广济街南口,有一座迎祥观,距现在的钟楼约1000米,上挂有一口铜钟,高2米,直径1.5米,重6吨,名曰“景云钟”,其做工精致,声扬数十里。到了明代,钟楼由广济街迁至现址,因铜钟移位后怎么也敲不响了,于是就铸造一口铁钟悬于钟楼。原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现在使用的钟是1997年重铸的,高2.45米,重6.5吨,钟裙外径1.65米,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嘹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为之设计了仿古的钟架。

  鼓楼上的鼓,则是1996年制成的,鼓楼南北各12面,共24面,象征一年24个节气,一天24个小时。最大的闻天鼓,高1.8米,鼓腰直径3.43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重1.5吨。鼓上有泡钉1996个,寓意1996年制作,加上4个铜环共2000件,象征公元2000年。寓示鼓声催人奋进,奔向21世纪。闻天鼓声音浑厚、宏亮,重槌之下,十里可闻,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鼓。悬挂于鼓楼北檐下的巨型匾额“声闻于天”,就形象地描绘了这鼓声震天的盛景。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

上一条: ·BBC制作杭州宣传片投放欧美 西湖不再是唯一
下一条: ·冯骥才认为《非遗法》出台有三方面意义
   相关链接
·[毛巧晖]多神共存与生活诉求:山西安泽县黑虎信仰阐释·[法]帕翠希娅·西安伯里:《首饰的秘密》
·西安新城区非遗展演突出观赏性·西安举办非遗保护十年成果展
·印度教猴神哈奴曼塑像亮相西安 或为孙悟空原型·中国民俗学会西安年会合影
·中国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在陕西西安市召开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组图)·中国民俗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第九次会议在西安市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西安年会:议程表·关于成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决定
·[赵宇共]探索传统民俗在现实运用中得到再现与延续的可能性·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13年年会即将在西安市召开
·千年传承拜先贤 民俗文化沁人心·中国戏曲“第一老字号”易俗社迎来百年华诞
·西安易俗社启动百年庆典·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西安剪纸现状调查·西安地区将在周至起良村开展“古法造纸”高校大学生实践体验活动
·西安庙会 延续千年的民间狂欢节(组图)·陕西安塞:农民画惹人爱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