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作者:记者 赵玙   摄影/图:朱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1 | 点击数:7386
 

漫画:朱江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  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  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  仪式感日渐淡化,  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  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  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  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  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

  从2008年1月1日起,  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  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  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  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在一家外资会计师事务所任职的80后女孩安琪,  平日工作异常忙碌,  对于甚至鲜有机会过周末的她来说,  一年里假休得最心安的唯有春节等几个屈指可数的节日公休假。“节假日最想做的就是在家安安稳稳地睡大觉、过几天平时没法实现的优哉游哉的日子。”增设的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假期,  对于安琪来说,  “多了几个休息日”的意义,  显然大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本身。

  商家每逢节庆必定上演的促销活动,  则为年轻人提供了消费娱乐的理由,  直奔商场购物,  约上朋友聚会KTV、下馆子,  或是参加旅行团,  成为他们“消磨”节日最流行的方式。许多年轻人表示,  除了春节、中秋外,  对其他传统节日的概念不是很明晰,  对是否放假、如何让这几天假期玩得高兴是比较关心的话题——传统节日正在成为他们的购物节、吃饭节。

  据近日一份关于北京市民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认同及参与情况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  79.4%的被访者认为,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使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发生了变化,  这是传统节日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从对传统节日来历和内涵的了解程度来看,  七夕和重阳节名列末两位,  对其“非常了解”的在半数以下,  显然,  某些历史悠久的节日正在现代元素的冲击下日渐式微。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  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  是一种福利,  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  如春节,  意味着全家团聚,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  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  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  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  购物、饮食等活动本无可厚非,  它们也是古代节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当下出现的对物质层面过分关注的现象,  则掩盖了节日本身的深厚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功能之一在于增强个人与家庭、社会的纽带关系,  沉溺于简单的自我享乐,  导致了这一重要功能的缺失。

  被“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  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  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  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  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  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  在现代文明背景下,  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  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端午的赛龙舟曾是大家最期盼的节目,  孩子们挂上大人给的香囊兴冲冲地奔向人头攒动的河岸,  激动起来甚至在岸上追着龙舟奔呐喊助威。”在南方长大的小余,  每每回顾儿时的记忆便唏嘘不已,  “如今的娱乐活动何其多,  人们宁可在电视前匆匆一瞥赛况,  也不愿穿越拥堵的城市去感受那热火朝天的气氛了。”而中秋节,  在月下设宴,  品瓜果、月饼,  把酒问月的场面也有所改变——且不论因环境污染而不再皎洁的月亮,  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  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  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  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  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  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作家肖复兴指出,  任何一种节日都会有自己历史形成的传统仪式,  这种融化在节日里的仪式,渐渐形成了对世界与人生的一种祈求和寄托。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节日的形式,有时就是节日的内容,剥离了欢庆节日的形式,便也容易让节日徒剩一件漂亮的外衣而缺乏鲜活的生命。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31日 08:5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春节新过法:拜年走俏 晚辈给长辈压岁钱
下一条: ·文化圆桌: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 传承民族节日文化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