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辞旧迎新,我们可否人文一点
  作者:记者 田梅 贾梦雨 朱秀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3 | 点击数:6430
 

  变味的不止这些:除夕夜,不少古刹名寺撞钟权明码标价,让人担忧“新年钟声会不会跑了调子”;央视、各省市电视台争办春晚,争的其实是眼球及背后的广告效应,泛滥的植入式广告让人调侃“在广告里插播春晚”……春节被物质裹挟,沦为简单的商品促销和吃喝玩乐,我们的节日脱离了人而围绕着商品打转,商业的过分渲染使传统节日失去原有的本色,变得庸俗和表面化。

  应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早已不需要等到春节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另一方面,商业大潮也使得一些人物欲膨胀、攀比成风,并在春节亲友聚会时成倍放大。炫富和功利使年的人文意义不断被消解,而过多地专注于物质,势必没有什么精力关注心灵,我们也就离诗意的生活和春节的本源越来越远。其实,此时我们更应该淡化物欲,犒赏心灵,让自己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来年。

  弥合疏离状态

  提升精神境界

  西方文化的终极追问是“我是谁?”而中国文化则常常叩问“我为什么活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深陷于现代化迷途,“我为什么活着?”成为一个更加令人迷惘的问题。春节,应该成为反思自我的重要节点。在西祠网站的一个讨论版上,众多网友提议,利用春节这难得的假期,“一个人好好想想,我为什么活着?我应该怎样活着?”“我越来越感觉人的价值太渺小了,我要好好反省,如何更好地认识并实现自我价值!”这一讨论,其实发出了人们的普遍心声,在现代化的汪洋大海中,如何发现自己、重塑自我,确实是我们应该认真面对的命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准,它强调一个人在修身的基础上,奉献他人、奉献社会。在某省级机关工作的张扬,每年春节都要千里迢迢,回到远在湖南的老家,他的一个重要节目就是“述职”。“大年三十晚上,我在家人和乡亲的聚会上,介绍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真切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春节感恩,一谢上天所赋之赐,二谢父母养育之恩,三谢社会合作之福,包含了诚敬、谦恭、正直、担当、合作、朴实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在现代社会显得更加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作为农业文明的重大节日,春节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所谓“敬天”,简单地说就是要敬畏天地,这对当下更有警示意义。在南京一家大型外企工作的叶华先生说,每年春节,他都要回到浙江宁波老家,关掉手机,躲开网络、电视,听山泉的叮咚,看天边的云彩,“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重新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心跳声!”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逃避现代化的喧嚣,回归自然,滋养日渐枯燥的心灵,并重新思考生态文明的意义以及社会发展的方向,春节提供了契机。

  社会学者署宏说,团圆饭、红包、压岁钱、新衣裳等等只是春节的表层,其内在的精神意义才是它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嫁接传统文化中“成己”、“感恩”、“敬天”的精神文化内涵,可以让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在超越性、普世性和永恒性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春节回归人文内涵的意义所在。(记者 田梅 贾梦雨 朱秀霞)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新华日报 2011年02月02日 08:49:4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方]文化保护中哐当作响的“钱袋子”
下一条: ·拜年方式:重情轻物 求真避虚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春节申遗成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