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不止这些:除夕夜,不少古刹名寺撞钟权明码标价,让人担忧“新年钟声会不会跑了调子”;央视、各省市电视台争办春晚,争的其实是眼球及背后的广告效应,泛滥的植入式广告让人调侃“在广告里插播春晚”……春节被物质裹挟,沦为简单的商品促销和吃喝玩乐,我们的节日脱离了人而围绕着商品打转,商业的过分渲染使传统节日失去原有的本色,变得庸俗和表面化。
应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早已不需要等到春节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另一方面,商业大潮也使得一些人物欲膨胀、攀比成风,并在春节亲友聚会时成倍放大。炫富和功利使年的人文意义不断被消解,而过多地专注于物质,势必没有什么精力关注心灵,我们也就离诗意的生活和春节的本源越来越远。其实,此时我们更应该淡化物欲,犒赏心灵,让自己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来年。
弥合疏离状态
提升精神境界
西方文化的终极追问是“我是谁?”而中国文化则常常叩问“我为什么活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深陷于现代化迷途,“我为什么活着?”成为一个更加令人迷惘的问题。春节,应该成为反思自我的重要节点。在西祠网站的一个讨论版上,众多网友提议,利用春节这难得的假期,“一个人好好想想,我为什么活着?我应该怎样活着?”“我越来越感觉人的价值太渺小了,我要好好反省,如何更好地认识并实现自我价值!”这一讨论,其实发出了人们的普遍心声,在现代化的汪洋大海中,如何发现自己、重塑自我,确实是我们应该认真面对的命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准,它强调一个人在修身的基础上,奉献他人、奉献社会。在某省级机关工作的张扬,每年春节都要千里迢迢,回到远在湖南的老家,他的一个重要节目就是“述职”。“大年三十晚上,我在家人和乡亲的聚会上,介绍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真切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春节感恩,一谢上天所赋之赐,二谢父母养育之恩,三谢社会合作之福,包含了诚敬、谦恭、正直、担当、合作、朴实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在现代社会显得更加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作为农业文明的重大节日,春节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所谓“敬天”,简单地说就是要敬畏天地,这对当下更有警示意义。在南京一家大型外企工作的叶华先生说,每年春节,他都要回到浙江宁波老家,关掉手机,躲开网络、电视,听山泉的叮咚,看天边的云彩,“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重新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心跳声!”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逃避现代化的喧嚣,回归自然,滋养日渐枯燥的心灵,并重新思考生态文明的意义以及社会发展的方向,春节提供了契机。
社会学者署宏说,团圆饭、红包、压岁钱、新衣裳等等只是春节的表层,其内在的精神意义才是它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嫁接传统文化中“成己”、“感恩”、“敬天”的精神文化内涵,可以让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在超越性、普世性和永恒性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春节回归人文内涵的意义所在。(记者 田梅 贾梦雨 朱秀霞)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新华日报 2011年02月02日 08:49:41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