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朝戈金:多元文化不会削弱社会团结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2 | 点击数:468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 朝戈金

  内容辑要: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觉醒的大潮流中,越来越多的人群希望和要求他们的文化得到认可和尊重。这种文化诉求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呈现为一浪高过一浪的态势。中国也是文化多样性十分鲜明的国家,同样需要在文化政策制定、构建多元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思考。

 

  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全球超过200个国家里有6000种语言和超过5000个族群。由此,近年来,文化多样性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热切关心的“优先事项”。

  在2001年出版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曾对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这样的描述:“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当前,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觉醒的大潮流中,越来越多的人群希望和要求他们的文化得到认可和尊重。这种文化诉求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呈现为一浪高过一浪的态势。中国也是文化多样性十分鲜明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而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即便从学理上接受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但在具体制定文化政策的时候也会面对相当复杂的层面。从历史上看,各国的做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同化。试图建构单一的居于统制地位的文化身份或文化认同,这必定会导致损害文化自主权,这些做法在道德上是错误的,还会导致紧张的局面。而且从长时段考察代价巨大,后患不绝。

  二是多元化。尊重和认可多元化,这对推进社会公正,尊重文化权力起到积极作用,进而推动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到目前为止,在国际社会对多元文化和文化遗产思考中,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强调文化是人类这个物种所“共享”的,不特别强调文化所谓“原产地”和“本真性”特征。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潮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第二,考察“文化多样性”在不同国度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因为许多国家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国民构成等方面彼此差异很大。环境不同,推行多元文化的政策,做法自然不同。这正是国际社会和学界这些年没有寻求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和推行某种文化多样性的“范式”或“样板”的原因。

  第三,讲差异性也讲统一性。因为差异可能是由时代、民族和文化传统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生态环境造成的。而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具有强烈统一性特征,讲同也讲异才符合辩证法。

  回到中国问题上,中国各民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宏伟壮丽景观。所以,对他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是我们文化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有些人质疑民族政策,认为强调民族特点可能会导致族群间的疏离感,削弱社会团结。但笔者的观点却恰恰相反,引用200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年度报告中的话来说,“鼓励多样性并不排斥忠诚和国家统一”、“多样性并不是剧烈冲突的根源”、“鼓励文化自主权并不是传统主义对人权的排斥和拒绝”、“多样性并不妨碍人类增长和人类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2010年12月04日 第B01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回应春节申遗
下一条: ·徐艺乙:除夕贴“福”字 不该倒着贴
   相关链接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
·[范宗朔]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的经典化和多元文化因素·[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罗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觉表征与认同重塑·[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吴新峰:《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董晓萍]跨文化大学教育:非遗与多元文化
·[余珍]多元文化共存与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包海青]论多元文化语境与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兴起
·波兰:将遗产保护作为国家文化政策重心·丝绸之路与多元文化:第一届文化共生人类学民族学高级研讨班召集书
·[吴新锋]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多元文化图景·[陈连山]论神圣叙事的概念
·[张勃]上元灯树千光照 元宵:多元文化汇就的“大河”·[朝戈金]钟敬文“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的再认识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理论创建·7部少数民族电影参加世界民族电影节
·[叶宏]凉山彝族的气象类“尔比”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吴新锋]奉献与乡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