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媒体调查:74.3%的人感觉国人仪式感淡漠
  作者:记者 韩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19 | 点击数:4994
 


  民俗学者萧放指出,不少人淡漠仪式是因为欧美文化强势传播,
对我们传统文化冲击巨大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仪式。出生后会过“百日”、“抓周”,一年中有春节、端午、中秋,恋爱后要过情人节,结婚时会闹洞房,人过世了还有追悼仪式。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似乎越来越不重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更别说体会仪式中的文化内涵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621人(其中“80后”占48.9%,“70后”占37.0%)进行的调查显示,74.3%的人感觉国人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漠了,15.9%的人则认为“没有淡漠”,9.8%的人觉得“不好说”。

  不少人淡漠仪式的原因是什么?调查中,66.0%的人认为是因为“社会节奏加快,无暇顾及”;61.5%的人将其归结为“仪式教育缺乏,不了解仪式的内涵”;47.7%的人觉得“现在的仪式过于死板,只是走走过场”;45.9%的人认为“各种仪式太多了,无暇顾及”。   

  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民俗学家钟年认为,这与近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变迁有关。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人们将一些老旧、落后特别是与现代化对立的仪式破除掉了。社会变迁还造成了社会的断裂和仪式的断裂,使得许多年轻人不了解仪式的传统内涵,对历史文化的记忆越来越淡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家萧放指出,不少人淡漠仪式,是因为西方欧美文化的强势传播,对我们传统文化冲击巨大。当下人们的生活压力大、节奏快以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也让人们没时间思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冲突,由此淡漠了仪式。

  河北省某民办高校教师刘蕾,虽然毕业两年多了,但她仍对毕业典礼记忆犹新。“当时学校礼堂坐满了人,大家互相祝贺,场面十分热闹。但当国歌响起时,大家立刻停止交谈,唱起了国歌。而当校领导给我们拨流苏并说‘祝贺你’时,每个人都笑靥如花,有的人还激动得流泪。”刘蕾说,也是在那次庄严的仪式上,她意识到了自己人生的转变和肩负的责任。

  仪式的价值是什么?调查中,77.1%的人认为,仪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56.1%的人觉得,仪式就是教育,具有教化功能;50.1%的人表示“仪式是规范”。但也有10.2%的人觉得,仪式就是一个过场,没有太大意义。

  钟年表示,仪式首先可以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具有教育的功能。同时,仪式在社会化地塑造每一个人,因此也具有教化的力量。仪式还具有社会凝聚作用,可以强化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感。而与个人有关的仪式,比如成年、结婚等,强调社会角色的转换,同时也可以更快地让他人接受自己身份的转变。

  对于传统仪式,你怎么看?调查显示,64.1%的人认为,仪式应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创新;60.9%的人表示,很多仪式内涵丰富,值得重视;31.9%的人认为,传统仪式应严格遵循。但也有44.7%的人觉得,越来越多的仪式表面化,不值得尊重。

  萧放认为,我们可以根据文化自身的变化来改变或发展仪式,不必一味地死守旧俗。“很多年轻人没意识到仪式的价值,是因为没有把自己的角色和仪式连接起来。比如很多企业不重视员工的入职仪式,认为那是场面工作。实际上,这里边包含了企业文化,也暗示着什么人处在什么职位,是职场关系建立的过程。”

  哪些仪式更应获得人们的重视?调查中,“升国旗仪式”以75.5%的比例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67.9%),第三是“结婚仪式”(61.0%)。其他仪式还有“拜祭先人仪式”(53.5%)、“18岁成人礼仪式”(51.5%)、“开学、毕业等仪式”(51%)、“学位授予仪式”(37.2%)、“企业开张仪式”(18.9%)等。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本报记者 韩妹)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0月19日 05:42

上一条: ·民俗学者:重阳登高是健身更是高雅欢乐的聚会
下一条: ·刘魁立:“非遗”保护要增强民众参与 保持本真特质
   相关链接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
·[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林诗瑶]婚嫁仪式中的身体实践与身体意义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李丰]宝卷中的“回文”与仪式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