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刘晓峰]端午:一个复合性的节日
  作者:刘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18 | 点击数:8538
 


  钟敬文先生谈及端午时,曾经非常准确地提出,端午是一个复合性节日。他说:“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物,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戴香囊和穿老虎肚兜,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这些表明民间的许多节日是包括着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从社会文化的门类说,它包括着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它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

  钟敬文先生谈到的民间节日的“复合性”,主要是从节日的存在方式上展开讨论的。但实际上,这一观点放在对节日的起源探讨上同样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曾经在一篇论文中,就节日起源问题提出并讨论过复合型节日这一概念。我认为,“中国古代的节日从起源到发展,经常是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的复杂性通常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展开的。时间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和文化的变化、空间上不同地域的文化因素的存在及其影响,都对节日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探讨和研究一个节日的历史,必须要把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这两个重要的因素放进来。对节日穷本溯源是从古以来共通的研究倾向,古往今来学者们都企图为一些节日找到唯一的起源,由此导致研究者各说各话和对某些节日起源问题喋喋不休的争论。但实际上节日的历史展开过程,常常并不是单向度的。所以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反而容易解决”。

  端午节别名五月节。在所有的名字中,五月节这个名字最反映今天端午节的特征。因为今天的端午节俗,实际上包含了中国古代时间体系中五月份的多方面特征,换言之,它是古代五月节俗的总汇。可以说,作为五月的代表性节日,我们今天所说的端午节,并不是一个单一起源的节日,而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型节日。它以古代先民对于五月的时间认识为基本框架,吸纳了历史上各个地域曾经存在的五月的节日因素,最后定型成为今天的端午节俗。

  端午节吸纳得最多的一个重要节俗是夏至的节俗

  盛夏五月最重要的节日是夏至。对于农耕社会,太阳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从一开始便成为先民观测的对象。古人很早便认识到冬夏二至,并且把夏至作为上古祭祀的重要时期编入祭祀系统中。《周礼》中和冬至祭祀天神相对,有“以夏日至致地示(祇)物魅”的记载。《史记》记载汉代的祭祀活动说:“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后世的历朝历代,夏至祭祀地祇的传统一直都有传承。夏至的很多节俗,比如食粽、赠扇、系长命缕等,后来都成了端午节俗的有机组成部分。端午节有关的历史传说几乎都与水神祭祀有关,而端午祭祀水神,与夏至祭地祇于泽中方丘之间,明显存在内在的联系。还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夏至的阴阳转换,乃是端午节节俗最核心的理论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夏至就是我们理解端午节俗的枢纽,是我们打开端午节俗起源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被五月端午节吸纳进来的,还有战国以来有关五月的节俗。首先是有关五月五日的习俗。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中存在一个由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结构而成的重要数节日序列。在这一节日序列中,五月五日是一个急先锋,它早在战国时期已见端倪。如果考察一下战国至秦汉之间有关五月五日的习俗记载,那么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共通性的成分。 

  端午还吸纳了午月午日铸器造剑的习俗。唐人五月五日铸水心镜,这一习俗的起源,实际上就是上古午月丙午日铸镜造剑之俗。这一习俗很早就有。今天出土的汉镜,很多都刻有“丙午日”、“午日”的字样。与此相关的,其他诸如采药、辟邪等习俗,原本在午月丙午日实行者也有很多。这些后来也都被归入端午节中,成了端午习俗的一部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6-15 15:34: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观察:各地挖掘民俗 端午“地方版”风生水起
下一条: ·[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
·[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
·抗疫背景下,凸显端午民俗特殊文化意义·“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