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翟永明]成都的气场滋养文人和艺术家
  作者:翟永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9 | 点击数:6471
 

 
  成都是诗人之城,成都也是艺术家之城。这就是说,这个城市的诗人和艺术家数量比较多。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诗人一直占据当代诗歌的先锋位置,从诗人到诗歌创作数量,再到诗歌流派的影响力,都使得成都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重镇。同时也形成成都独特的文化氛围。而成都的艺术圈,从八十年代的先锋地位到现在的当代艺术架上绘画大本营,成都的油画群体在全国独领风骚。这就是成都的文化范儿,文化气场。

  成都的气场对我个人有重要影响。要说滋养吧,成都的生活绝对提供滋养。生活节奏缓慢,气候舒适,气候温和,有更多的时间来体会生活,不是匆匆忙忙对生活浮光掠影,可以慢慢品味生活,比较接近古代的生活方式。此外,成都生活便利,生活成本相对其他城市低廉,这也是一个诗人理想的寄居地。

  白夜创办之初,我曾经希望能把它开成一个像法国巴黎的“花神咖啡馆”一样的酒吧。让白夜成为一个诗人、艺术家聚集之地,让这儿成为一个沙龙式的艺术中心,成为朋友们的精神家园。十二年之后我写了一本《白夜谭》,写的就是这十年中围绕白夜的各种点点滴滴的趣事,以及成都朋友圈子中的最有意思的人和事。也可以说,白夜的成长与成都这十来年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你也可以从《白夜谭》中读到成都的街区文化发展史,其中也包括了成都的酒吧发展史。

  成都本土的享乐文化,是很难被改造的。如果深入到成都文化核心,那种个性化的,对本地特色的执着;一直隐隐的,缓慢地改变着泊来文化。而后者,最终也只能屈服于这样一种会被归结为“盆地意识”的东西。“颓废”二字,是成都诗人最爱提及的;八十年代,成都诗人万夏写过一句诗:“成都,仅你腐朽的一面,就足够我享用一生”。人、诗,都足够颓废的。这让导演贾樟柯也叹为观止,将其用在自已的电影中。的确,这句诗也符合成都这座城市的气质。

  成都现在正在塑造世界田园城市形象,而《新周刊》将成都冠名为“第四城”。因此,市领导更愿意打造一个一尘不染的洁净成都。从成都的地方志和成都城市历史去看,普通市民一直喜欢街头生活。在作家王笛《街头文化》一书中,曾详尽地描述过成都三十年代的街头文化。他举传教士威尔的话说:“这个城市好像有数不尽的方式,让他们通过做小生意来谋生”。他又说“他们为城市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生机”。进入现代化后,个人和公共空间与三十年代相比,肯定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即便在最现代化和最富裕的城市里,固定的商店和流动的小商小贩,都是现代都市的组成部分,把城市的商业空间和居民的生活空间,连接在一起。如纽约街头,那些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摊点,那些乱七八糟、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商小贩,构成了纽约最有活力和最生动的生机。说实话,洁净美丽的城市终不免乏味,就像我去过的一些地方、比如一些北欧城市,漂亮而沉闷,一尘不染但又无人问津。每当这种时候,我就宁肯去一个相对贫穷一点、但却有蓬勃生命力的地方。

  成都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如果牺牲这些与现代社会一起生长的城市因素,实际上也失去了这座城市的风格。在成都,正是由于有太多的街头生活,可以看到富裕阶层和平民阶层的差别不是太大。成都人喜欢吃,不讲究排场,重要的是味道,所以他们对饭馆的装修不太讲究,味道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成都有一些也能吸引人,卫生不怎么样,味道不错。所以你会发现,骑自行车的和开宝马的,会挤在一起吃小餐馆。有一次,我与一位香港回来的从头到脚穿着上万元三宅一生品牌的成都女孩,挤在一家“苍蝇馆”吃两元钱一碗的凉粉,我一直担心凉粉的佐料沾到“三宅一生”衣服上。这种现象背后的心态是,在成都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你钱很多我也不会太关注,也不会太羡慕,也不会特别想着挤进那个阶层。成都人在这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动力,他们只想着过好自己的生活。

  很多调查都说,成都是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城市。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的氛围让成都人比较容易活在当下。2000多年前都江堰的建成对成都的命运是决定性的,这里自从都江堰解决水利问题之后,很少有大旱大涝,一直就比较富裕。就像这次西南千年难遇的大旱,成都也一点没受到影响。在我们成都人看来,这样一种富庶真的像老天赐与的一样,重要的是它从来没中断过,当然在某种程度上看,也有点靠天吃饭的味道。正因为成都从来就是天府之国,所以不会对外面世界有太大的羡慕。这里的人心理状态比较平和,生活满意度高,幸福指数也比较高。从负面的方面讲,在成都的确容易消磨斗志,不思进取。不过,在我看来,当代社会最大的问题是生活变成次要的东西,人们不再有时间来细细体味生活。但生活在成都,这样一个“以自己的慢来对抗全世界的快”的城市里,人们就有机会来静心面对自我,享受当下的生活。细细体会生活本身的魅力。

  1990年,我在纽约居住时,我非常想念成都。其实我最想念的是成都的生活方式:“朋友们不打招呼,把门一推就走了进来”,这是八十年代的生活方式。九十年代我回国后,就发现这样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有了新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种慢节奏的休闲。我和朋友们闲散、快乐;没有太多的钱和太多的工作,但是有太多的时间需要消磨。我们有时会开车几十里,到郊区一片油菜地里,坐在菜花丛中喝茶。说起来,这已经是上一世纪的事了。

  而现在,我与朋友的交往,大多数时候依赖电话和短信,尽管我们住在同一城市,而且是半小时乘车可以穿过全城的成都。“不打招呼,把门一推就走了进来”,现在,是一种不礼貌、不顾及别人隐私的行为,连我自己也如此认为。开车出门到油菜花中,去喝茶,是一个多么奢侈,已经被我盼望已久,但好几年都没有实现的愿望。朋友见面,也成了一个浪费别人时间的事情。成都,一个被普遍认为闲散的城市,在这里,我同样开始感受到它正在不可逆转、快起来的脚步。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年4月23日

上一条: ·[王笛]从“微观世界”入手理解“宏观世界”
下一条: ·[马钊]作为方法的事件、记忆、叙述
   相关链接
·[万水清 朱婉尚婕 稽明星]基于文化聚落中的都市茶馆变迁·[岩本通弥]“作为日常学的民俗学”思考
·[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黎中正]返魅:疫情下的身体民俗实践与生活世界回归·[周福岩]民俗与生活世界的意义构造
·[王笛]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 ·[宋靖野]“公共空间”的社会诗学
·[赵李娜]学术转向与历史借镜:近年“技术与民俗”诸议题实质蠡析·[黄剑]社区营造中的意义生成与共享
·[黄治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性危机与日常生活批判·[尹虎彬]生活世界和自然秩序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王欣]论“生活世界”与民俗学·[丁阳华 韩雷]论民俗学中的“生活世界”
·[王杰文]日常生活与媒介化的“他者 ”·黄清喜:《石邮傩的生活世界:基于宗教与历史的双重视角》
·[陶德臣]两宋时期的饮茶风俗·[李公明]从废品生活到……废品政治学
·中韩传统面具文化交流活动在川举行·[郑庆杰]风水与生活世界的意义构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