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杜靖]谁是“宗族社区”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与科大卫教授探讨
  作者:杜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0 | 点击数:11738
 

  科大卫在其新著《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一书的“序言”中声称,弗里德曼1958年和1966年的《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和《中国的宗族和社会:福建与广东》两部著作标志着中国宗族研究的转折点,因为“在这两本书出版之前,宗族研究只局限于谱牒的文字规条;在这两本书出版之后,宗族研究遂进入这些文字规条所赖以产生的社区”。科大卫紧接着又说:“诚然,‘宗族可以是一个社区’这个观点,也非弗里德曼的独创。日本的汉学研究,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就认为‘自然村落’产生社区,而社区产生宗族。”

  笔者以为,作为当今汉人宗族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之一的科大卫教授,说出这番似是而非的话语,不免有些令人遗憾。略懂一点中国宗族学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一则弗里德曼这两本书基本上是“摇椅”上的人类学作品,是建立在之前他人大量田野研究基础上的,特别是第一部,可谓纯粹的文献研究之作;二则“宗族社区”这一框架虽非弗里德曼独创,但也不应把这功劳算在日本汉学家头上。

  前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并非仅限于谱牒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争论为,弗里德曼之前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就已离开书斋,离开对谱牒文字规条的阅读,而进入田野开展研究工作了。这些经验性的研究主要有:

  19世纪末法国人西蒙对福建北部“安陌歧”村落的宗族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19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葛学溥和他的学生们进入广东凤凰村进行汉人家族制度的人类学、社会学调查,并于1925年出版《华南的乡村生活——家族主义社会学》一书。

  1934年,林耀华前往福建义序进行汉人宗族民族志研究,并于1935年5月完成《义序的宗族研究》。在义序调查的同时,林耀华也开展了对福建古田县谷口镇岭尾村的调查,时间是1934年和1936—1937年间,往返于福州和古田之间做非系统性调查,有效作业时间约2—3个月。1944年《金翼:一部家族的编年史》在美国出版,而后于1947年、1948年在英国伦敦再版,书名改为“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1943—1944年许烺光对云南大理西镇进行了有关祖先信仰的人类学调查,于1948年出版《祖荫下:中国的文化和人格》一书。

  以上均为弗里德曼著作问世前较为细腻的人类学个案研究。此外,还有其他大量著作涉及对乡村家族宗族制度的描述与分析。如1892—1910年间高延的《中国的宗教体系》、1936年陈翰笙的《中国的土地问题》、1939年费孝通的《中国农民的生活》、1946年朗(O.Lang)的《中国的家族和社会》、1948年胡先缙的《中国的继嗣群体及其功能》,1948年杨懋春的《一个中国的村庄:山东台头》、1953年田汝康的《沙捞越的中国人》,等等。

  弗里德曼正是在上述大量田野研究基础上,当然也结合传统文献完成了上述两部汉学著作,提出了著名的中国宗族范式理论。因而,“在这两本书出版之前,宗族研究只局限于谱牒的文字规条”,此话不妥。

  弗里德曼“宗族社区”思路从林耀华而来

  关于第二个争论,首先要探讨的是,何谓“宗族社区”?弗里德曼说:“在福建和广东两省,宗族和村落明显地重叠在一起,以致许多村落只有单个宗族,继嗣和地方社区的重叠在这个国家的其他地区也已经发现,特别在中部的省份,但在中国的东南地区,这种情况似乎最为明显。”显然,弗氏从结构—功能论的角度出发,把宗族村落理解成一个社区。那么,这个分析思路来自谁呢?笔者以为是林耀华而非日本汉学家。

  《义序的宗族研究》开篇曰:“宗族乡村乃乡村的一种。宗族为家族的伸展,同一祖先传衍而来的子孙,称为宗族;村为自然结合的地缘团体,乡乃集村而成的政治团体,今乡村二字连用,乃采用自然地缘团体的意义,即社区的观念。”

  吴文藻先生曾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掌门人,在任期间致力于推动社区研究方法,1932年即邀请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区位学创建人帕克来京传授社区研究方法。而吴文藻给出的社区定义是,社区即指一地人民的实际生活而言,至少包括三个要素:一是人民,二是人民所居处的地域,三是人民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林耀华深受二人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5-13 13:32: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俞吾金]“宏大的叙事”会消失吗
下一条: ·[林济]日本汉学界没有“宗族社区”理论分析框架吗?
   相关链接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武静静]华北乡村宗族组织形态的当代变迁
·[唐穆君]乡村文化的变迁及价值重构研究·[林秋炀]慎终追远:潮汕地区丧葬习俗个案研究
·[贾凯露]鹿蹄石传说与宗族村落记忆的互构·[罗兆均 何志强]从宗族到家庭:土家族村落信仰空间与权力走向
·[彭兆荣] 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罗兆均]宗族的意识与行动:建构“英雄神祖”的地方性策略
·[赵韩]张家界永定区亲属称谓系统文化内涵分析·[林晓平]宗族祠堂的历史功能与当代价值
·[栗建伟]论宗族因素影响下鄂南民俗乐舞的基本风格·[金丹妮]村落宗族的当代复兴及生存策略
·[何绮珊]宗族重构和身份认同·[周连华]礼俗互动视角下的当代宗族建构现象分析
·[周晓冀]汉人宗族的移居传说·[黄韧]中国民间信仰在都市化语境中纠纷解决功能
·[王天鹏]客家送大神仪式的人类学思考·[卞利]论徽州的宗族祠堂
·[李牧]湖北英山地区的“生死异姓”现象及传说·[应超群]关于浙西应氏古村落文化生态的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