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演出简介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8 | 点击数:28163
 

  多彩哈达──西藏自治区专场

  雪岭横空,大河奔涌,蓝湖静谧,群群牛羊移动于牧场,金色青稞飘香于河谷,更有那辉煌古寺,纯朴歌舞,令人心醉神迷。“世界屋脊”的西藏,总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自然淳朴的藏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并传承着古老而神秘的藏族文明,向世人昭示着西藏永恒的魅力和神秘的诱惑。

  本场演出精选了西藏地区富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以期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展示出西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人们更能深入地体会雪域之地的艺术魅力,感受藏族同胞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了解西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和谐、进步、繁荣的新气象。

  演出中观众可以欣赏到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高贵典雅的“囊玛”、奔放热烈的“堆谐”、欢快喜悦的“果谐”都将一一为观众奉上。

  

  

热巴舞(本网资料图)

  

  其中,“热巴舞”的主要表演者丹增曲塔、四朗曲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据史料记载热巴起源于公元十一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所创建。热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术”和“图腾舞”。它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技巧、风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面具,又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从而成为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旦嘎甲谐” (王绪彬/摄)

  

  “旦嘎甲谐”也是多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的节目。“甲”意为战胜,“谐”意为歌,“甲谐”即“战胜之歌”。相传在西藏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尼藏战役”,当时尼泊尔派兵侵入后藏地区,一位贵族率领藏军进行了英勇的自卫反击战,保卫了家乡。人们为庆祝这一胜利,表演了“甲谐”舞蹈。“旦嘎甲谐”的舞步稳健,舞姿粗犷,音调高昂,鼓点流畅,在后藏地区颇为盛行。该项目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表演者扎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本场演出将于2010年3月25日、26日19:30在天桥剧场激情呈现,敬请期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卫臣]人口较少民族:怎样留住最后的文化遗产?
下一条: ·中国逐步建立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相关链接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