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陈华文:传统与细节决定的过年文化[视频讲座]
  作者:陈华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4 | 点击数:12165
 

 

  主讲人简介: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

  时间:2010年2月6日下午     在线视频:请点击

  主要观点:

  ●“年”只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关于“年”的文化内涵存在着时代性的差异和地方性的认同,正是这种独特的存在和认同,使年文化多姿多彩,异常丰富。

  ●节日立法很必要,可以不断刺激已经弱化的节日传统,并使这种传统在现实生活中逐渐重建,这对于建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文化的自我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身边,春节是最独特,同时也是最普通的一个节日和一种生活方式。说起春节,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感受,男女老少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人各不相同。现在,春节成了一个不能不过但不知如何过得有滋味的特别节日。

  ●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不会放弃过年,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节点和浓缩,也是中国人传达人情、完成季节交替的特别日子。为此,“年”还将重复地过下去,而我则希望通过一些讨论使我们对年的认识变得更理智一些。  

  节日是传统的节点

  为什么说节日是传统的节点?因为它非常重要,是我们生活中重要文化的凝结点。

  首先,节日里,衣食住行的文化、交往的文化、信仰的文化等等都凝聚其中。例如民族服饰,在平时表现得不是特别鲜明,但在节日里有所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内容丰富的信仰都在节日里有所表达。所以它是一个节点,把一些平时不太出现的文化符号在节日里集中展示。

  其次,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要通过一些有特色的东西来展示民族文化,这些特色文化都在节日中有所保留或存在,比如说对异文化,常常通过节日等形式来了解。东方人就通过节日来了解西方文化,比如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我们都把它作为异文化来了解。同样,西方人也通过节日文化来了解中国人,中国人在节日里特别喜欢通过一些方式表达文化,如舞龙灯、舞狮子等,这些也就成了民族文化的象征。

  最后,节日是普通的日子,但又有别于普通的日子。因为我们有一种在民族传统传承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节日意识,有的学者称之为“时季意识”,一到这个时间就想起过春节过端午节。尤其是中国人,时季意识特别强,因为中国是农耕社会。当然还有气候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都跟季节打交道,以季节的变化作为生存的前提。如果忽略了季节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人季节意识之强已经融入了民族文化深层结构。  

  节日作为传统的意义

  节日作为传统的意义主要在四个方面。第一,节日是“固有的”。它不是我们现在创造出来的,另外一个潜在的含义就是“我们的”,“别人”没有的。当然“别人”并不是种族,而是一个文化圈。它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获得民族或区域认同,凝聚民族的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节日是“延续的”,是传承的、悠久的。从春节的源头来看,也许是四千年、五千年甚至更早。它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历史非常悠久。第三,节日是“精神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纯粹的物质层面,有一些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第四,节日是“独特的”。所谓独特,如果回到原始层面,我们用另外一个词来说就是我们创造的,不是别人创造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湖晚报 2010-02-21 第03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节日传统与文化记忆: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根
下一条: ·[刘锡诚]正月里来正月正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