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张卫臣]人口较少民族:怎样留住最后的文化遗产?
  作者:张卫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3 | 点击数:9015
 

  在云南的大山深处,布郎族和德昂族的年轻人,都不愿意讲本民族的语言了,他们要走出大山,到城市打工,挣多多的钱,改变百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生活,有的小伙出了大山就再也没回来。

  调研组了解到,在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规划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正在兴建的广西环江县民族博物馆仅有文物500余件,不具备开馆的基本要求;不法商人对民族文物的走私活动相当频繁,有些文物已流失境外;相当一部分人口较少民族的干部和群众,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薄弱;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和人才都严重不足。

  委员们深深地感到,人口较少民族在发展中面临着比其他民族更为严峻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渴求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又面临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还要不要。如何采取有力措施使人口较少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上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又要在发展中切实保护好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已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在发展中面临的当务之急。

  守护我们可以栖居的精神家园
  ——关于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穿梭于云桂大地的山水与村落之间,伴随着一步步的深入探讨,调研组成员们对这一问题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我们要在积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其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使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有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其次,要统筹规划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制订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开展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展相关法规标准的研究制定,支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等等。

  委员们的思考还在进行着。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公而忘私的“天下为公”精神,以义制利的“见利思义”精神……这些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情感和个性特征,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是我们可以退守和栖居的精神家园——这才是我们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也是保护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作者为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干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政协报 2010-02-22 14:39: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田青]“文化自觉”何时成为中国社会共识?
下一条: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演出简介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