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阮宝娣 祁庆富]关于羌族释比文化实地调查的收获和体会
  作者:阮宝娣 祁庆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29 | 点击数:14243
 

祁庆富教授的指导下,阮宝娣在多次田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完博士学位论文《羌族释比与释比文化研究》,于20075月通过答辩。自2004年底至200611月,阮宝娣先后5次到羌族地区进行羌族民间信仰的田野调查,调查重点是羌族的释比文化。下面介绍的是有关调查的收获和体会。

一、田野工作过程

1、第一次田野调查(20055110日)

  20055110日,第一次实地考察了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绵虒乡的羌锋村、雁门乡的萝卜寨等地,主要任务是实地观察羌族民间信仰的现状,了解羌族释比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拍摄了村寨的一些照片,还拍摄了农民家里的装饰、摆设、神龛等的照片。此外,还与县政府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交谈,请他们介绍了一些羌族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等多方面的情况。虽然这次实地考察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对释比文化等有了清晰的感性认识。

2、第二次田野调查(20059月初—114

调查地点是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调查重点是羌族释比文化传承的历史和现状。主要采用口述历史资料搜集的方法,与当地的9位释比进行了访谈。将访谈的全部内容录了音,并作了近10万字文字记录。由于调查录音资料太多,回到北京后又将其他录音内容进行整理记录成约40万字的文字资料。调查时,拍摄了500多幅照片,还拍摄了一段祭山会仪式的录象资料。

3、第三次田野调查(20066月——20068月)

这次调查的时间比较长,对释比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调查内容如下:第一,调查民间信仰仪式。在龙溪乡举办了大还愿仪式,从仪式的准备阶段开始,全程进行了摄像、摄影、录音等,另外当地电视台也协助我们拍摄了仪式程序的录像资料。在绵虒乡举办了还家愿仪式,全程拍摄了仪式过程。调查中,共拍摄录像资料16盘,照片资料2000余幅。第二,调查释比唱经。对绵虒乡的王治升演唱的释比唱经中的上坛经典、中坛经典等,并请他本人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成汉语,全过程都有录音资料。第三,调查释比图经《刷勒日》。现存的羌族的释比图经极少,能够解读图经内容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两种版本的《刷勒日》,拍摄了这两种版本的《刷勒日》照片和录像资料。第四,调查释比法术活动内容,如占卜、驱鬼、治病等,拍摄了大量照片、录像资料。第五,对释比的服饰、法器等进行了调查和拍摄。第六,调查了羌族的民俗、民间传说等。

此次调查获得了录音资料、录像、照片、文字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录音资料约50小时,录像资料22盘,照片资料4063幅,民间传说、民俗等资料近150万字。另外,还搜集了相当数量的释比各种仪式所使用的用品等。

4、第四次田野调查(20061020——20061029

这次走访了释比余明海、龙国治、肖永庆、王治升等人,就释比图经《刷勒日》、释比占卜等内容进行了补充调查。遗憾的是,这些释比都不能完整地解读释比图经《刷勒日》的内容,只有龙国治、肖永庆能解读出几幅图经的内容。释比占卜中有代表性的扯索卦,目前仅有肖永庆一人会做。调查中拍摄了扯索卦的录像、照片等资料,并将调查内容都进行了录音,这是本次调查最大收获。

5、第五次田野调查(200611月)

20061111,现年94岁高龄的释比余名海溘然长逝,当地要为他举办羌族传统的葬礼仪式,阮宝娣应余名海家人的邀请赴川参加葬礼,并拍摄了葬礼全过程的录像、照片资料等。

二、羌族释比文化概况

释比文化源于羌族民间信仰,文化内涵体现在信仰观念、祭祀仪式、禳解仪式、崇拜活动中,主要包括神鬼观念、各种仪式程序及文化内涵、释比唱经、释比图经、法器、占卜、释比传承等。

1、释比

“释比”,是羌语对羌族民间祭司的一种称呼,又称“许”、“比”或“诗卓”,汉语称为“端公”。羌族民间信仰仪式和崇拜活动较多,无论是大型的集体祭祀仪式、小型的家庭祭祀仪式、丧葬仪式、婚礼仪式,还是驱除邪魔、治病、占卜等,释比都充当着崇拜仪式及活动的祭司角色。释比传承,学习者必须通过拜师仪式,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观摩、实践后,掌握了释比唱经的全部内容及与唱经配合使用的羊皮鼓的演奏技巧、羊皮鼓舞的跳法等,熟悉各种信仰仪式的程式和内容,掌握各种法事活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精通占卜、咒语等,最后通过解卦仪式,才能成为正式的释比。

2、信仰观念

在羌族释比的心中,已知的和可知的世界被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天上,羌语称“目比亚”,是众神灵的所在地;人间,是民众生存生活的所在;地下,羌语是“尔莱迈茨尔迈茨”,是人死后要去的地方,是十八地狱的地方,是鬼的居所。这种观念在羌族民众心中也普遍存在。

羌族崇拜和信仰的神灵繁多,所有的仪式都要从天神开始。此外,还有地神、山神、地盘神、柜房神以及角角神、四角神、男祖先神、女祖先神、男保护神、女保护神、门神等。

羌族信仰的诸多神灵都没有明确的形象,除火神是以火塘上放锅灶的铁三角架子作为象征外,其他神灵或是以白石作为象征,或是在神灵所在的地方设置神位作为象征,或是在神龛上设置神位作为神灵的象征。

3、仪式

自古以来,祭祀、驱疫解厄、占卜问事等一系列仪礼和民族习俗在羌族地区普遍存在。信仰仪式和崇拜活动名目繁多,祭山会和还家愿是释比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两种重要祭祀仪式,都由释比主持。

4、释比唱经

到目前为止的绝大多数羌族民间信仰调查和研究资料中,都将羌族释比唱经分为上坛经、中坛经、下坛经。这种分类方法,是按照不同释比唱经所应用的信仰仪式或法事活动的性质来区分的,即用于神事的唱经为上坛经,用于人事的唱经为中坛经,用于禳灾驱邪的唱经为下坛经。

然而,在我对羌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释比们则是根据具体的信仰仪式或法事活动,将释比唱经分为祭山会、还家愿等向神灵许愿或还愿的神事仪式所唱诵的释比唱经,打太平保护、招财、葬礼等向神灵祈求生活顺遂的人事仪式所唱诵的释比唱经,送鬼、驱邪、招魂等请神灵和祖师协助驱赶鬼怪、招魂超度的法事活动所唱诵的释比唱经等。

5、释比的服饰和法器

释比的服饰和使用的法器都包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猴皮帽、猴头、羊皮鼓等都是重要的法器。猴皮帽是羌族释比祈神、做法、还愿时都要戴的,非常神圣,尚未出师的学徒释比不准戴。传说由于金丝猴救过古代羌族释比祖师的命,所以就被看作释比的祖师神。羊皮鼓被广泛用在祭祀和驱鬼等宗教活动中,在不同的祭祀场合,击鼓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

此外,重要法器还有猴头骨、法刀、法袋、兽骨、法铃、法冠、响盘、法印、神杖、符板、索卦、鸡嘴卦等。

6、释比图经

释比图经被称为《刷勒日》,或《六十甲子书》、《铁板算》等,是羌族释比用于唱经、占卜等的一种图画经典。释比图经,以麻布上沾一层白纸作为画底,用彩色颜料绘画,画卷为折叠式两面绘图。据初步调查得知,释比在做法事时,能够依据图画的提示,看图唱诵相应的释比唱经,图经的内容有祭祀、大葬、婚配、幸运、箭位、蛇神、驱邪、生肖、属相等,反映了羌族游牧、狩猎、农耕、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内容。遗憾的是,目前羌族地区的释比都不能够“看图唱经”了,只有个别释比能理解图画中关于“占卜”的图画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杨秀】

上一条: ·[狄金华]中国农村田野研究的单位选择
下一条: ·[王明珂]历史语言研究所与早期湘西苗族调查
   相关链接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
·[柯小杰 余林玲]民俗与旅游相融合 打造羌族文化名片·[杨杰宏]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
·[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
·[卞世香]关于羌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几点思考·[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林继富]十年,非遗保护的羌族经验
·[马小鸿]文化空间视角下羌族瓦尔俄足节文化的传承·震后8年,羌族文化美丽重生
·王明珂谈人类“村寨”中的女巫恐惧 ·[张朴]羌族边缘区人口的演变及构成特点
·[焦虎三]羌族服饰发展概要·[陈春勤]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
·[焦虎三]传统与回归·[周毓华]羌族族群记忆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