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刘道超]神秘数字“七”再发微
  作者:刘道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9 | 点击数:12594
 

 

[内容提要] 本文以数字“七”在中国民俗中的广泛应用为表象,依据我国古代先哲对宇宙天体运动节律(即“天道唯七”)和人体生命节律(7~8年)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学对人的生物节律的进一步确认,指出数字“七”之所以具有宇宙数字的性质及巫术的、神话的意义,“获得模式数字的资格”,根本原因在于它体现了以上两个节律。
[关键词]天道唯七 生物节律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载钟年《数字“七”发微》一文。此文在列举了数字“七”在神话、传说方面的大量实例之后,认为:“‘七’所体现的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它是人们对空间方位进行划分的依据,或曰出发点。”“总之,正是因为在空间划分中立足点(中心)的地位,使数字‘七’获得了模式数字的资格,数字‘七’因此在世界各地民俗事象中出尽风头。而中华文化崇尚‘中’的文化传统,又进一步强化了模式数字‘七’的神秘性和神圣性。”
我认为,数字“七”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民俗事象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具有“宇宙数字的性质及巫术的、神话的意义”,它(指数字“七”)“在空间划分中立足点(中心)的地位”,只是其中一个较为次要的原因,此外还有更为关键的根本性因素。谨借此论题再作“发微”,以与钟年先生商榷并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数字“七”在中国民俗中的广泛应用
 
数字“七”在中国乃至世界民俗中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钟先生之文就数字“七”在神话、传说方面的丰富胪列,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它方面偶有涉及),并且是比较次要的方面。这里再就数字“七”在其它民俗方面的应用作些寻捡,以见其应用之广及神奇。
(一)在酿酒及制药方面的民俗应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对“七”数及“七”之节律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齐民要术》卷七介绍造神麴诸法,均以七日为节律,或三七、四七不等:
作三斛麦麴法。七月甲寅日取水,依法制好之后,“密泥涂之,勿令风入。至七日,开当处翻之,迁令泥户。至二七日,聚麴,还令涂户,莫使风入。至三七日,出之,盛著瓮中,涂头。至四七日,穿孔绳贯,日曝欲得使干,然后内之。其饼麴手团二寸半,厚九分。”
造神麴法。在七月第一个寅日制作。做好之后,选择一间东向开窗的房子,“布麴饼于地,闭塞窗户,勿令通风。满七日翻之。二七日聚之,皆还密泥。三七日出外,日中曝之令燥,麴成矣。”
作神麴方。在七月中旬以前制作为佳。依法做好后,置于屋内,“密泥之,勿使漏气。七日开户翻麴,还著本处,泥闭如初。二七日聚之,……三七日以麻绳穿之,聚五十饼为一贯,悬着户内,勿令见日。”
卧麴法。也是依法做好后,盖好并闭户,“七日翻麴”、“二七日聚麴”,均仔细盖好,“三七日瓮盛后,经七日,然后出曝之。”
在制药方面,《本草纲目》有如下记载:
卷九水银条《集解》:“……又取草贡法,用细叶马齿苋干之。……烧存性,盛入瓮内,封口,埋土坑中四十九日,取出自成矣。”
卷十土黄条言制作之法:用砒石、木鳖子、巴豆、碯砂,碾为末,“用木鳖子油石脑油和成一块,油裹,埋土坑内四十九日。”即可取用。
卷八铁铧,主治心虚风邪等,“以久使者四斤,烧赤,投醋中七次,打成块,水二斗,浸二七日,每食后服一小盏。”
以上两书所载,无疑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
元魏时期,道士寇谦之倡导的道教盛行。道士们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天为期。
(二)在防病治病方面的民俗应用
《本草纲目》卷八布鍼:“主治妇人横产,取二七枚烧赤,淬酒七遍,服。”
《本草纲目》卷八及卷九言用水银及水银粉治杨霉毒疮,都是七日一个疗程。
《艺文类聚》八十五引《龙鱼河图》:“岁暮夕,四更中,取二七豆子、二七麻子,家人头发少许,合麻子豆著井中,祝敕井,使其家竟年不遭伤寒,辟五温(瘟)患。”《杂五行书》所载与此相似,其文曰:“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七枚,赤豆二七枚,著井中,辟温病,甚神效。”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韦氏月录》转引《龙鱼河图》:“七月七日,取赤小豆,男吞一七,女吞二七,令人毕岁无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刘道超的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马知遥]民间图案的吉祥情结与现代创意的可能
下一条: ·[刘道超]论我国民俗中的理财之道
   相关链接
·[刘道超]七七丧俗发生发展之根源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