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09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09年会专区

[李祥林]羌族释比文化研究三题
  作者:李祥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07 | 点击数:5236
 

 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

 
羌族释比文化研究三题
李祥林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成为2008年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多民族的中国,现有人口30多万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四川省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等地。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4世纪末,岷江上游已有氐羌人居住。身处藏彝走廊上、以“尔玛”自称的他们,大多生活在高半山地区,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守护着本民族的古老文化及习俗,成为我们研究羌族社会历史的活标本,也是多民族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确证之一。这次崩山裂地的大地震恰恰主要发生在岷江上游地区,发生在大禹故里、羌绣之乡,给羌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空前浩劫,也大大加深了羌族文化遗产的濒危度。研究羌族文化,不能不研究释比。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切入,结合当下有关问题,跟读者朋友谈谈羌族释比文化,以有助于大家对抢救和保护羌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认识。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跃忠]略论寿庆演戏的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功能
下一条: ·[赖施虬]温州永嘉上塘庙会与卢氏女神信仰
   相关链接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
·[柯小杰 余林玲]民俗与旅游相融合 打造羌族文化名片·[杨杰宏]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
·[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
·[卞世香]关于羌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几点思考·[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林继富]十年,非遗保护的羌族经验
·[马小鸿]文化空间视角下羌族瓦尔俄足节文化的传承·震后8年,羌族文化美丽重生
·王明珂谈人类“村寨”中的女巫恐惧 ·[张朴]羌族边缘区人口的演变及构成特点
·[焦虎三]羌族服饰发展概要·[陈春勤]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
·[焦虎三]传统与回归·[周毓华]羌族族群记忆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