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刘锡诚]说圆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4 | 点击数:5135
 


  老伴儿问,阳历几号是中秋节,要孩子们来吃顿团圆饭。这个提醒很重要,那天正好还有台湾来的两位学者朋友也在,大家可以团圆团圆了。在这样的节日里,该买些月饼来分着吃,也好馈赠几个要好的朋友。

  在北京吃月饼可是有讲究的。李家瑞编著《北平风俗类征》引《燕京岁时记》的记载,京都的月饼以前门外致美斋的为第一。致美斋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就颇负盛名的一家饭馆,它制作的面点誉满京都,地点就在前门外的粮食店街。物换星移,这多年了,致美斋还存在吗?我骑上自行车直奔前门外大栅栏,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摩肩擦背地穿行,走完了整整一条街,哪儿有致美斋的踪影啊?怕我的记忆不好,又到煤市街上去找,仍然是失望而归。于是,回到家来打电话给电话局114台,很快查到了致美斋的电话。电话里得到的消息,更使我沮丧。对方告诉我说,致美斋是北京八大斋之一,它的面点做得好,有特色,在京城是有名的。刚改革开放的那阵子曾经恢复营业,由于门前没有停车场,加上近年来经营不善,已经关张了。致美斋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自然无法再享受到它制作的应时面点,特别是“京都第一”的月饼了。许多文化界名流唉叹京味文化的衰落,看来并不是杞人忧天,更不是庸人自扰。现如今,南味的月饼在北京的市场上大出风头,大三元、稻香村生产的高中档的月饼,已经把在150年前就在京都独领风骚的老北京风味月饼打得一败涂地,取而代之。这种文化的变迁,岂不是很耐人寻味的吗?中国俗话说:不进则退。导致文化变迁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思进取,闭眼不看外面的世界,躺在盛名之上,终究是要被淘汰的。不是吗?

  月饼是我们的国粹,除了供食用外,还有着深层的文化意蕴。月饼的形状是圆的,是仿照着满月的样子制作出来,为了祭月之用,又寓意全家团圆的。清人顾铁卿《清嘉录》引冯慕冈《月令广义》云:“燕都士庶,中秋馈遗月饼西瓜之属,名看月会。”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说:“杭俗中秋食月饼,夜设祭月,取‘人月双圆'意。”都说到八月十五中秋节祭祀月亮神的习俗。中国古代存在过月亮崇拜。古代神话说,月亮又叫广寒宫。英雄羿向西王母讨要不死之药,不料被嫦娥偷去吃了,得奔入月中,成为月精蟾蜍,就住在这广寒宫里。每到中秋节之夜,满月高悬时,人们就在院子里摆上供桌,用月饼来祭祀它。和月精蟾蜍一起在广寒宫里为西王母捣药的还有玉兔。因而玉兔也就在人们的观念中成为月亮的象征。所以北京人在过中秋节时,除了用月饼祭祀月亮外,还供一种用泥土作成的兔头人身的“兔儿爷”。“兔儿爷”也是月亮的象征或化身。外省有的地方则用纸剪成兔子的形状,供以尚未成熟的毛豆。

  中国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与“天是圆的”这种观念不无关系。圆形对中国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很大的。满月也是圆形的。既然满月是圆形的,仿照月亮制作的月饼因而也应该是圆形的。根据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象征原则,月饼之圆又是家庭团圆的象征。扩而大之,圆形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定则,不仅戏曲、小说里再三再四地重复着大团结局,社会生活中也总是冲不出圆形的怪圈,甚至连一些实践证明了是错误的东西也在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明明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蓦然回首时,却发现,原来又回到了原处。我们自己被自已制造的观念束缚着。悲夫哉!

1994年9月6日

 

(原载《光明日报•文荟》1994年9月24日,原题为《从月亮是圆的想到的》;
后收入拙著《走出四合院》,改题为《说圆》,群众出版社1996年1月,北京)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10-02 16:51:00

上一条: ·田兆元:两节相逢催生新节日文化
下一条: ·浙江开化中秋舞草龙习俗与开化中秋论坛
   相关链接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池艳慧]头二营供销社月饼:“杀鞑子”与“团圆”
·月饼模子·[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
·[萧放]中秋节的时代价值·[黄永林 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秦宗财 房凯]浙皖地区中秋舞香龙节俗的历史与现状·[雷伟平]空间的体验消费:“中秋节”节日经济价值的实现研究
·[张多]他乡的中秋:全球化时代的中秋与个体·[巫其祥]兔与中国民俗文化
·面对当空皓月,远在他乡你会否怦然心动?·两岸专家论道 全方位解读中秋文化
·台湾学者赞赏大陆列中秋为法定假日:有助传承·黄涛:《中秋》(三联“节日中国”丛书)
·[黄涛 王心愿]中秋月饼考·传统节日文化回归本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刘魁立:古往今来话中秋[视频]·[张勃]重月传统与文化选择:中秋节在唐代的形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