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礼仪天下 和谐中华:2009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开幕
  作者:记者 曹玲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3 | 点击数:10027
 

三民文化创意推广中心等揭牌 今年民博会活泼有趣

新民网  2009-09-30 05:06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婷 袁松禄

  2009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昨在东亚展览馆开幕。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炜出席开幕式;文化部、中国文联发来贺信。开幕式还为上海三民文化创意推广中心、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市青少年三民文化创意基地揭牌,开启了上海三民文化创意基地建设的序幕。

  本届民博会以“礼仪天下,和谐中华”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生动形象的演示,传承诗书礼乐。整个展览分为6个展区和1个舞台,主题展的重头戏是“中华礼仪”,集中展示钟、鼓“礼乐”,青铜鼎“礼器”,以及60件(套)国外赠送给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品”。此外,还有江浙沪津艺坛巾帼五杰精品展、“台湾”艺坛巾帼五杰精品展、中秋礼仪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院藏精品展。

  此次民博会还设置了现场打金箔、淘金、折纸等许多活泼有趣的互动活动。另外舞台每天安排2场演出,包括京昆越沪淮和江南丝竹等戏剧、曲艺、民乐节目以及周立波特别为展会制作的“笑侃文明礼仪”。

 

民族民俗博览会开 解读中华元素新着出版

文新传媒 2009-10-01  来源:新民晚报

 

  解读中华元素的新着出版 增添自豪感 加强使命感

  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开幕之际,上海文化论坛《解读中华元素》论文集出版。

  书中汇集了国内大批学者专家的论文,对于推进“三民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丰富人民生活具有较大影响。据本书的出品人何承伟介绍,该书汇集了国内众多在中华文化传承领域内专家学者的论文,具有探索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应该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提出,一是要有民族自豪感;二是要有文化自信感;三是要有历史敬畏感;四是要有时代使命感。通过对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的了解,重新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根脉。

 

海宝穿上56个民族的服装

来源:文汇报  2009-08-27 10:04:46

  世博网8月26日消息:海宝穿上56个民族的服装,将是怎样的新面貌?由民博会组委会组织的2009中华元素创意大赛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服饰设计类竞赛单元成果率先揭晓,昨天正式公布。获得一等奖的是一组海宝身穿56个民族服装的设计稿。

  2009中华元素创意大赛从3月底开始面向社会征集具有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特征的创意设计和艺术作品。作品征集分为创意设计、舞台艺术、“中华元素”标识(logo)设计和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服饰设计四大类。其中仅舞台艺术限于上海,其余门类的报名投稿不受地域限制。

  近日,“海宝”服饰设计大赛率先评出结果,身穿56个民族服装的海宝最受专家和网民欢迎。据悉,这些海宝不仅穿上了颇具民族特色的服装,还会手持马鞭、竹笛等各类“道具”。比如,蒙古族海宝身穿的蒙古袍选用海蓝织锦缎,具有高领、马蹄袖、大襟右开等标志性的蒙古族服饰特征,他还神采飞扬地拽着一条马鞭。瑶族海宝则被设计为女性角色,所以有翘翘的眼睫毛,还戴着项链。其余藏族、维吾尔族、羌族、白族海宝等也兼具中华元素和时尚创意的表达。

  该赛事其他门类作品还在紧张评选中,获奖作品将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上展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9年09月29日21:58

上一条: ·别样的中秋 同样的“团圆”:四川地震灾区中秋节掠影
下一条: ·海内外南音弦友展中国音乐“活化石”魅力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